不得不假装佩服中国式奖励的想象力

文/墨沙墨

咱们中国父母奖励孩子,真是太有想象力了!

应该是因为有钱吧。

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

那富有肯定就会解放人的想象力呗。

“好好考,考好了给你买苹果手机!”

还有许耐克鞋的,游戏充值卡的,200元一块巧克力的。

应该也有许跑车的,这方面我的想象力明显很吃力,

想不动了。

没钱的怎么办呢?

没钱会限制人其他方面的想象力,

唯独在奖励孩子学习成绩上,限制不了;

各种奇想妙想层出不穷:

“好好考,考好了允许你看半小时电视。”

不用花钱。

还有许逛一次公园的,顶多几块门票钱,如果去开放式公园,一分钱不用花。

还有许进一趟县城的,花点车票钱。

还有许包洗衣服的,内衣袜子也洗,不花钱。

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更奇怪的是,

这些父母许诺奖励的东西本来跟考试没一毛钱关系。

而我们中国父母就有一种特殊的本事,

硬是不用胶水不用电焊,只靠想象力,

就能把它们粘在一起焊在一起,

成了很铁很硬很绝对的关系。

只要什么什么,就一定什么什么。

是不是很铁很硬很绝对?

这种拉郎配式的奖励,其实是交易;

而且是勾引式交易,

属于不正当交易。

凡是不正当交易皆有隐患,

双方都可能后悔,不但孩子有可能觉得上了父母的当,

父母也有可能觉得上了自己的当。

成绩考得不好就不说了,

既便考了好成绩,

父母也可能没了当时许诺时的心情和气慨,

有点不想兑现诺言了。

而孩子的欲望被勾引出来了,

胃口被吊起来了,

如果得不到满足,

就会有被骗上当的感觉,

就会跟父母反目成仇敌。

父母要么咬咬牙兑现诺言,

要么咬咬牙反悔。

怎么做都不得劲儿!

这叫自己为自己挖了坑,自己上了自己的当。

即便心情没变,气慨依然,高高兴兴兑现了诺言;

如果孩子沉迷于所得的手机、游戏和看电视的权利,

父母又会叫苦不迭。

难道用更贵的手机更多的游戏和更多看电视的奖励,让孩子放下手机、游戏和电视吗?

想一想,当初真是没事找事,活该!

恨不得自己抽自己一耳光。

如果孩子得了奖品以后,

成绩坐滑梯下来了,

父母的指责和抱怨又多了一个武器——

开始拿奖品说事。

逼孩子自责和羞愧,

也暗示自己后悔:

“当初就不该给他奖励,给了奖励有啥用,这不又滑下来了吗?”

孩子也后悔:

“原来这一次奖励要赔上无数次的好成绩啊,

不合算啊!”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被很多父母忽略的,

就是人的欲望越被满足也就越旺盛,也就越难以继续满足下去。

也就是说,给孩子的奖励得不停地升级,才能把交易维持下去。

那会让父母苦不堪言的,也终究会维持不下去的。

如此说来,我们中国父母在奖励孩子上的想象力,

实在用的不是地方。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谈中国人的想象力,很有意思。他说:

“中国人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在谈到父母对孩子学习的中国式奖励上,

鲁迅先生的理论应该被丰富一下:

中国父母一见孩子成绩不好,立刻想到奖励,立刻想到第一名,立刻想到进重点,立刻想到上名校,立刻想到好工作,立刻想到票子,立刻想到房子车子女子,立刻想到光宗耀祖和面子。

中国父母的想象力在这一层上的跃进丝毫不逊于在性上的跃进。

甚至跃得更远,进得更久。

所以,

我们应该很难理解英国教育家尼尔对奖励的看法:

他认为做一件事本身就是奖励,不需要另外给奖励。

事情做成了,你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事情没做成,你得到了失败的经验。

难道喜悦和经验不是最好的奖品吗?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得不假装佩服中国式奖励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