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说来惭愧,这是第三次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第一次阅读,断断续续读完,如浮光掠影般;第二次阅读,跟着一些老师在小打卡进行打卡,最终,没能坚持到底。希望这一次,通过读写结合,能将这样一部教育经典读得更深入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第一条建议是要我们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说:“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而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要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一点认识,他在文章开头就打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同样是7岁刚入学的儿童,同时去完成提水的劳动任务,有的孩子提5桶就筋疲力尽了,可也有的孩子可以提上20桶。这样一种差异,同样可能出现在学习上。对有的孩子来说,可以让他达到五分的学习成就,可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只要能达到三分,那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由此,教育和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实现整齐划一的教学成绩,而是“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改变。

        教第一届学生的时候还不懂得要区别对待学生间的差异,总是对所有的学生做出同样的要求。课上,自读课文、听写字词、抽查背书,都是一视同仁;课后,基础练习、日记及周记的写作等也都是同样的要求,还自认为负责地对那些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进行留校处罚。这样做的结果,到了八九年级,那些基础差的同学已经对语文失去了所有的兴趣和希望,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什么样的处罚对他们来说都无法再激起他们想要努力的动力了。这样的情况下,其实我比那些学生更沮丧!

      还好,一直没有放弃阅读和自我成长。通过阅读一些教育著作,我慢慢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也开始试着改变。因此,到了这一届,在摸清班级学生的差异后,我开始明里暗里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课上自读课文时,我会告诉学生们,读得快的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这样可以留给那些慢节拍的学生们更多预习课文的时间,而不是在他们还没读通读顺课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讲解。甚至于,一课讲完了,他们还是云里雾里的。课后背书时,也做出不同的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当天就背诵,基础差的同学,两三天,甚至四五天,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样不催不罚,并没有放任那些后进生不学,而是让他们有了继续学下去的信心和动力。好几次,看到有的同学好不容易背出来别人早已背过的古诗词或文言文,脸上依然是得意的笑容时,内心是受到震撼的,每个孩子都是渴望成就自我的!

      当然,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文末所提出的: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认真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或许课堂上就不存在调皮和做小动作的学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