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推不推娃?-231

常常会与朋友们聊起教育理念,几乎没上小学之前,很多家长是赞同快乐教育的,所有知识性的内容都不教,只专注于玩儿和才艺类的,但是也不止一个家长告诉我,一般都是小学二年级之后的家长,说让孩子学东西一定要早,小学一年级是最晚的了,到二年级就很难赶上了。这种学东西,都是指的是与课堂相连接的纯粹教学类的内容。并且,他们还推荐了已经被国家各种查、社会各种诟病的一些出名机构,据说那些玩儿为主的孩子,到后期连竞争的门票都没有,更别提信心了,从上学就是垫底,在这种不断制造焦虑的氛围之中,又如何让人们去选择那些所谓的快乐教育呢?

令人无奈的是,受过训练的孩子,确实会比同龄的成熟度要高不少,而目前任何方面都有系统专业的训练,当家长们看到别的小娃在你娃面前可以很明显的超越自己的娃,而且带有小家伙们残忍的沾沾自喜,甚至直接告诉你娃“你不会,你不行,你不如我”,再神经大条的家长多少都会有些揪心,即使能够依然坚定的不去报哪些辅导班,但也会三分钟热度的豪情升起——“我自己教!”所以目前的教育,是真的出了问题么?

很多人会和自己小时候比,那个时候很多家庭刚刚解决吃饱的问题,还在考虑吃好的问题,彼此之间贫富差距不大,各类学校师资差距不大,大专本科差距不大,有的还包分配,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更多的选择性,没有更多的可能性,自是不必思考。然而,现在的情况已然完全不同,且不论家庭经济的差异,只看学校的分层、公私立的定位、各类直接指向今后工作的学校和专业,已经让我们眼花缭乱了。对父母来说,其实我们这辈人很多人已经认识到,望子成龙的心愿已是奢求,更多的期待是希望孩子不要比自己过的更差。所以我们可能并不会考虑到上层社会的人是由A组成还是B组成,只希望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既推了娃,又能保存一点童年的乐趣。

家长的教育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教养的迷思》对父母的作用便提出了质疑,而且,他所质疑的是人格发展中父母的作用,作者认为:“人格形成过程中,遗传自父母的基因和同侪都很重要, 但父母的教养方式并无决定性的影响. 并从遗传学, 社会人类学, 心理学, 语言学的观点, 举了非常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这个新的说法”,他指出“作者指出儿童的社会化并不是模仿大人, 因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 小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 而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小孩. 在孩子的社会化分类中基本上大人与孩子是属於不同分类的, 孩子会依照社会团体中他们认为像他们的人( 同侪 )来修正他们的行为.。作者认为小学期间是孩子开始社会化, 人格发生永久改变的关键期, 他们在同侪团体中的地位, 是否被嘲笑, 团体的文化对他们有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应该可以拯救很多家长,其实父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也许只是自我麻醉的重要,小孩子们总能找到心理上的替代,最终随着合适的同侪团体融入这个社会的洪流。那么作为父母,做好接纳和花钱吧,尽量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同侪团体。总之,得推,不推自然下落的概率就太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推不推娃?-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