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可以一起学习论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公冶长篇》第19章,我先恭诵一遍——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篇》,主要是透过人物的评论来寄寓孔子要表达的思想。孔子的著作《春秋》也是运用这样的方式,孔子曾经说过他写《春秋》,“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与其一直宣说抽象的道理,不如用具体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评论来表达我的思想。
我们都很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来表达抽象的思想跟情谊,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递方式。孔子的《春秋》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所以孔子透过写鲁国的历史、写春秋的历史,来表达他仁政王道的理想。孔子写《春秋》也是一字褒贬,严如斧钺,也就是褒贬的力量比大斧头砍伤人的力量还要厉害啊!贬是如此,褒当然也是如此,所以孔子在写《春秋》时,对人物的褒贬上就非常地谨慎、慎重。
《公冶长篇》大致上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可以透过孔子跟弟子讨论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具体的情境事件,来体帖孔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在人物的评论上,其实都是字字有根据,非常的谨慎、严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篇具体的内容。
这一篇是透过子张跟孔子之间的问答而传达整个人物评论的一个内涵。第一段评论的人物是令尹子文。令尹,是春秋时候楚国宰相的称号,它是一个官名,子文就是人名,他姓斗,名字叫谷於菟。稻谷的谷,兔子的兔上面加一个草字头,名字很特别,谷於菟。稻谷的谷就是哺乳的意思,母亲哺乳子女那个哺乳。这个菟,古代楚人称虎为菟,就是老虎的意思。谷於菟就是被老虎哺乳。为什么名字会这样取?子文,他其实是一个私生子,生下来之后因为身份暧昧就被母亲给丢弃了,丢弃在森林里,没想到老虎去哺乳他,让他活下来。后来因缘际会又被发现,再被带回母亲身边,然后得以存活。所以子文这样特殊的身世就反映在他的名字上。后来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又因缘际会当上了楚国的宰相,这个过程应该是相当不容易的。
令尹子文当宰相辅佐的国君是楚成王,楚成王是春秋楚国最重要的国君之一,执政时间非常的长,在他执政的时候用了6个执政大臣,就是6个令尹。作为令尹,子文执政的时间最长,从西元前664年到637年,总共27年。子张的问题就是针对令尹子文而问。我们看本章的文字,子张提到令尹子文三件事情。
第一个,三仕为令尹,无喜色。第二个,三已之,无愠色。第三个,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古文所谓的三就是多的意思,所以三仕三已就是很多次,我们可以看到令尹子文在宰相这个位置上多次地上上下下。我们可以想象令尹子文这样一个私生子,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当上了宰相,不管是初次登上宰相的大位,或者是退位再回到宰相的位置,他都没有喜色,就是没有喜形于色。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揽国家的行政大权,非常有权势的。子文这样一个低微的出生,最后能够登上高位,他却不喜形于色。喜形于色背后应该是什么样的心呢?应该是一个骄慢的心,应该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心——你看我虽然出身低微,可是透过我的努力,我竟然可以当上宰相。子文并没有这样的心态。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三已之。这个“已”就是停止,也就是离开宰相的位置。我们翻拣《左传》《春秋》的历史,就发现子文的去位、离开这个位置是主动请辞,是推荐贤人,比如说他在执政的后期就主动辞职,推荐一个贤者子玉,继任他令尹的位置,也就是说子文对于宰相这个权位是不恋栈的。我们常说上台靠努力,下台要靠智慧。子文这种下台的智慧是非常具足的,不只具足下台的智慧,而且是主动辞职推荐贤者继承他的位置,可见他是一心为国,这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子张说“三已之,无愠色”,愠就是生气。大家记得在《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孔子告诉我们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一个君子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当别人不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觉得委屈,当然也就不用生气愤怒了。所以“三已之,无愠色”,就是离开权位没有委屈,也不生气愤怒,反而是一种坦荡、是一种欢喜,我觉得比“三仕为令尹,无喜色”更难,这是第二层。
第三层,旧令尹之政,必以告先令尹。也就是说在权位交接的时候,在政务交接的时候,子文是非常落实的,会把还没有完成的事情以及未来规划的一些事项,一五一十、非常详细地告诉要接掌令尹的臣子,也就是说他是一心为国,希望政务的推动能够无缝接轨,也非常体贴接任新职务的臣子同僚,能够减少一些摸索的时间,能够赶快上手,顺利推动政务。一心为国设想,也一心待人着想,这就是令尹子文。
看起来他做了三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位高权重,可是不会自以为是地认为只是单纯靠自己奋斗而来。官场上上上下下起起伏伏,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委屈,进一步还能够推荐贤臣,在政务交接的时候为国家设想,也为接掌者接任者设想,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臣子,所以孔子说“忠矣”。忠就是“尽己之谓忠”,这是朱熹的注解。尽己就是做事情能够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论语里面有记载子张问政,也是子张问怎么从政。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也是提出“忠”。孔子认为一个主政者应该全力以赴,对公共的政务全力以赴,然后能够持续保持这样的一种从政为大家服务的高昂的热情,“居之无倦”。孔子也说“臣事君以忠”,一个臣子对待国家、对待国君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忠”字,可见这个“忠”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评价。
作为一个非常出色的臣子,子文是当之无愧的。楚成王在子文的辅政之下,其实是奠定了楚国在长江中下游霸主的一个地位。令尹子文在主政期间,有一次楚国财政发生困难,他马上把自己家里一半的资产捐出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他平常对待自己非常简朴,有时候家里的物资接济不上了,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楚成王知道还赶快赏赐给他,借机赏赐给他,解决他的燃眉之急,所以他是一个非常简朴出色的政府官员,尤其执掌国家行政大权的政府官员,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看本章,子张接着问:“仁矣乎?”孔子回答:“未知,焉得仁?”“仁矣乎”是子张的疑问,子张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个德行是不是可以称得上是仁者呢?孔子显然是不同意的,“未知,焉得仁?”我们都知道“仁”是一种圆满的德行,要有高度的智慧,也要有为人着想、爱人的一种圆满德行,所以孔子不轻许“仁”,我们在《公冶长》前面几章也读过。除了不轻许“仁”这样的一个角度之外,其实还有另外的角度。
第一个就是令尹子文辅佐楚成王二十几年,成就了楚国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大国的基础。楚国北边有齐国,当时是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曾经攻打过楚国,可是没有办法打败楚国,所以两国之间有一个和平的盟会。楚国称霸的工作受到齐国的压制,他们就在长江中下游灭了几个小国,壮大自己的实力,比如说黄国,黄色的黄;弦国,管弦的弦,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齐桓公过世之后,宋襄公继承霸位,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在泓这个地方打败了宋襄公,宋襄公后来受了箭伤很快就过世了。也就是说楚国称霸中原的工作,虽然没有办法在楚成王手上完成,他们也采取了一种迂回渐进的策略。当齐桓公过世、中原无主的时候,他们就展现了一种积极的决心。
第二个是楚成王获得军权其实是杀兄夺位,其实是兄弟阋墙[xì qiáng]杀了他的哥哥。楚成王晚年想要废掉太子商臣,后来太子联合一些大臣围攻楚成王,楚成王最后自杀。也就是楚成王的君权的继承和传位,都是血迹斑斑,甚至自己生命都送上了。
第三个是楚成王打败宋国,解救郑国的围城之急。郑国的郑文公是楚成王的妹婿,他娶了楚成王的妹妹。这一次解救郑国围城之急,郑国郑文公在都城感谢楚成王的帮忙,没想到楚成王看上了郑文公的两个女儿,就把他们带回楚国纳为妻妾。郑文公的女儿就是楚成王的外甥女,这个事情当然是一个违背伦理、违背伦常的、不应该做的事情。综上,如果看楚成王的这些作为,可以看得出来,他确实是一代枭雄,让楚国强大、非常有实力的一个出色的国君,可是在道德伦常上面其实是非常有亏缺的。从这个角度看,令尹子文辅佐他27年,显然也是有些不足,所以孔子会在“仁”这样的一个德行上,认为令尹子文是未能圆满,所以叫“未知,焉得仁?”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孔子从令尹子文的哪些作为,称赞其为忠臣?
子张提到令尹子文三件事情。
第一个,三仕为令尹,无喜色。第二个,三已之,无愠色。第三个,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古文所谓的三就是多的意思,所以三仕三已就是很多次,我们可以看到令尹子文在宰相这个位置上多次地上上下下。我们可以想象令尹子文这样一个私生子,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当上了宰相,不管是初次登上宰相的大位,或者是退位再回到宰相的位置,他都没有喜色,就是没有喜形于色。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揽国家的行政大权,非常有权势的。子文这样一个低微的出生,最后能够登上高位,他却不喜形于色。喜形于色背后应该是什么样的心呢?应该是一个骄慢的心,应该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心——你看我虽然出身低微,可是透过我的努力,我竟然可以当上宰相。子文并没有这样的心态。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三已之。这个“已”就是停止,也就是离开宰相的位置。我们翻拣《左传》《春秋》的历史,就发现子文的去位、离开这个位置是主动请辞,是推荐贤人,比如说他在执政的后期就主动辞职,推荐一个贤者子玉,继任他令尹的位置,也就是说子文对于宰相这个权位是不恋栈的。我们常说上台靠努力,下台要靠智慧。子文这种下台的智慧是非常具足的,不只具足下台的智慧,而且是主动辞职推荐贤者继承他的位置,可见他是一心为国,这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子张说“三已之,无愠色”,愠就是生气。大家记得在《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孔子告诉我们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一个君子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当别人不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觉得委屈,当然也就不用生气愤怒了。所以“三已之,无愠色”,就是离开权位没有委屈,也不生气愤怒,反而是一种坦荡、是一种欢喜,我觉得比“三仕为令尹,无喜色”更难,这是第二层。
第三层,旧令尹之政,必以告先令尹。也就是说在权位交接的时候,在政务交接的时候,子文是非常落实的,会把还没有完成的事情以及未来规划的一些事项,一五一十、非常详细地告诉要接掌令尹的臣子,也就是说他是一心为国,希望政务的推动能够无缝接轨,也非常体贴接任新职务的臣子同僚,能够减少一些摸索的时间,能够赶快上手,顺利推动政务。一心为国设想,也一心待人着想,这就是令尹子文。
看起来他做了三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位高权重,可是不会自以为是地认为只是单纯靠自己奋斗而来。官场上上上下下起起伏伏,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委屈,进一步还能够推荐贤臣,在政务交接的时候为国家设想,也为接掌者接任者设想,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臣子,所以孔子说“忠矣”。忠就是“尽己之谓忠”,这是朱熹的注解。尽己就是做事情能够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2.孔子为何不称许令尹子文是一位仁者?
“仁”是一种圆满的德行,要有高度的智慧,也要有为人着想、爱人的一种圆满德行,所以孔子不轻许“仁”,我们在《公冶长》前面几章也读过。除了不轻许“仁”这样的一个角度之外,其实还有另外的角度。
第一个就是令尹子文辅佐楚成王二十几年,成就了楚国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大国的基础。楚国北边有齐国,当时是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曾经攻打过楚国,可是没有办法打败楚国,所以两国之间有一个和平的盟会。楚国称霸的工作受到齐国的压制,他们就在长江中下游灭了几个小国,壮大自己的实力,比如说黄国,黄色的黄;弦国,管弦的弦,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齐桓公过世之后,宋襄公继承霸位,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在泓这个地方打败了宋襄公,宋襄公后来受了箭伤很快就过世了。也就是说楚国称霸中原的工作,虽然没有办法在楚成王手上完成,他们也采取了一种迂回渐进的策略。当齐桓公过世、中原无主的时候,他们就展现了一种积极的决心。
第二个是楚成王获得军权其实是杀兄夺位,其实是兄弟阋墙[xì qiáng]杀了他的哥哥。楚成王晚年想要废掉太子商臣,后来太子联合一些大臣围攻楚成王,楚成王最后自杀。也就是楚成王的君权的继承和传位,都是血迹斑斑,甚至自己生命都送上了。
第三个是楚成王打败宋国,解救郑国的围城之急。郑国的郑文公是楚成王的妹婿,他娶了楚成王的妹妹。这一次解救郑国围城之急,郑国郑文公在都城感谢楚成王的帮忙,没想到楚成王看上了郑文公的两个女儿,就把他们带回楚国纳为妻妾。郑文公的女儿就是楚成王的外甥女,这个事情当然是一个违背伦理、违背伦常的、不应该做的事情。综上,如果看楚成王的这些作为,可以看得出来,他确实是一代枭雄,让楚国强大、非常有实力的一个出色的国君,可是在道德伦常上面其实是非常有亏缺的。从这个角度看,令尹子文辅佐他27年,显然也是有些不足,所以孔子会在“仁”这样的一个德行上,认为令尹子文是未能圆满,所以叫“未知,焉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