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 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恩和村
1. 室韦俄罗斯民族乡
室韦俄罗斯民族主要由室韦蒙古族发祥地区域和恩河俄罗斯民族村区域组成,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现行最北部的乡镇之一。现保存有大小城遗址10余座,有较深的含蒙古族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等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隔河相望是俄国小镇奥洛奇,可欣赏对岸异国风光;镇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清风习习,令人悦目清心,宛如一片童话中的王国。一排排漂亮的木刻楞房子、随处可见的奶牛,长一脸俄罗斯脸蛋却操着一口标准东北口音的当地居民,释放出一股原始的自然气息。
2. 恩和村
恩和村地处哈乌尔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南北长,东西狭窄。海拔658米,额尔古纳河、哈乌尔河等主要河流,清泉、溪流密布,草场丰美。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4℃~-5℃,年平均降雨量450~600毫米,无霜期90天左右。村庄占地面积1500亩,常住人口1223人,该村主要形成于民国初期,几代扩建形成现有规模。全村建筑分布既有网格化布局,又错落有致。全乡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原始森林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一部分,开采较少,以白桦林、 兴安落叶松为主,次生林范围较小。山地林区野生浆果种类较多,有越桔、水葡萄、蓝莓、草莓等10余种,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酿制果酒、制作果酱的优质原料;有黄芩、杏仁、芍药、防风、荆荠等上百余种野生药用植物。境内珍贵野生动物较多,如黑熊、狍子、飞龙、猞猁、狐狸、飞鼠、黄鼬、花鼠、小獭、等,其品种、数量均全市名列前茅。恩和境内矿藏丰富,黄金、铁矿石储量更为突出。
Day 5 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
莫尔道嘎是蒙语,意为骏马出征。是我国面积较大的森林公园,以我国北部特色的针叶原始森林为主,有很多森林、河流的风光,每年秋季树叶泛黄泛红十分美丽,莫尔道嘎景区里还有岛屿、漂流等特色娱乐活动,幸运的话还能看到园区里的野生动物。
来莫尔道嘎森林公园游玩首先要到达莫尔道嘎镇,然后驱车前往景区,景区内没有区间车,只能自驾或是在镇上包车进入。莫尔道嘎景区内纵深一百多公里,均为柏油马路。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并不是全年都能参观的,可以参观的时间是夏秋季节,一般从五月份开始到十一假期结束时关闭。
进入莫尔道嘎景区映入眼帘的便是浓密的林区葱葱郁郁,进入景区后的看见的桥需要特别注意,这里曾是电影《夜宴》中部分镜头的取景地,可以寻找熟悉的影像。继续前行将会经过景区内的多个景点,有很多纪念成吉思汗和蒙古族特色的雕塑、敖包、主题园等,更多的则是欣赏森林山川景色的地点。其中红豆坡、一目九岭、冰上森林较有特点。
红豆坡得名于该山坡之上松树下面长了许多的红豆树,北方的红豆树均为灌木。在此可以采摘到红豆,并且树林里有很多小松鼠跑来跑去,煞是有趣。而一目九岭是指山边的观景台,在此处眺望可以看到前方山峦叠嶂,视野非常开阔,可以在此数一数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九层。冰上森林的地表是永冻层冰川遗迹,上面长有一些树木。但由于树木扎根于永冻层始终营养不均衡,生长的形如枯萎,树干上又长期都有苔藓寄生,被称为“老头树”,非常特别。
游览完此处的几个景点后便主要是前往白鹿、狼山两岛,大约有五十公里,需要一个多小时到达。在这里额尔古纳河蜿蜒,河中有两个岛屿。岛上林木苍翠,其中有很多白桦树,每年秋季颜色十分亮丽,这里也是摄影爱好者们的必去之地,十分容易拍出好看的图片。白鹿岛处还有漂流可以玩,价钱大概是几十块钱每人,需要提前讲好,漂流约9公里,到下游的大桥处为止,喜欢玩水的朋友们可以体验一下。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呼伦贝尔的风俗民情哦
伊慕额节
“伊慕额”,蒙语“丰收”之意,顾名思义,伊慕额节也就是丰收节,在每年5月22日。这时草原上的羊、牛、马和骆驼刚接完春羔,一片生气勃勃的丰收景象。牧民们用刀将母羔左耳抿出豁口,放回大群,未被留种的公羊则被阉割成羯羊。还要为年满2岁的马驹打上烙印。
米阔鲁节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日。在每年5月下旬举行,其内容和形式与“伊慕额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仅仅是劳动完毕要举行宴会,欢庆丰收。
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以图腾为特征,16世纪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后逐渐消失。1994年6月18日,建国后首届“瑟宾”节在巴彦胡硕敖包山举行,主要内容有鄂温克民族歌舞表演等。此后6月18日就成为鄂温克族的“瑟宾”节。
篝火节
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由来已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对于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例如: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不许用刀、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等等。
呼伦贝尔的汉族大部分来自山西、山东、河北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岭东,在农村形成同籍贯聚居村落,如山东屯、庄河屯、直北村等,这些地方的生活习俗,诸如语言、餐饮、居住格局、人际往来、婚丧嫁娶、岁事活动等方面,基本保持着原籍的风俗习惯。岭西则不同,地广人稀,气候严寒,与少数民族和俄侨接触密切,交往频繁,兄弟民族的习俗长处和优点,均被汉族人民一一吸取,故生活及风俗习惯变化很大。
衣食住行
(一)饮食
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原籍的习惯,主食有粥、面条、馒头等。但在岭西普遍喝奶茶、食牛羊肉, 这些均与当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同胞一样,所不同的是汉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80年代以来,无论岭东岭西,稻米饭已成为主食。
(二)服饰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汉族人的服装以棉布、棉花为主,颜色为黑、蓝、灰、白居多。夏季单衣单裤,冬季棉衣棉裤、棉蒙古长袍,野外放牧或生产穿白茬羊皮袄、毡疙瘩。之后,生活逐渐富裕,特别是1978年以后,穿着随气候变化而定,一般人都备有单、夹、薄、厚服装。年轻女子,喜穿各色花衣,各样长短裙、连衣裙,头戴鲜艳纱巾,冬围各式新样毛织围巾;男女西装、长短皮衣、夹克、牛仔装、羽绒服等新款式服装屡见不鲜。衣料已不以“棉”为主,而是以毛绒、呢子、裘皮、纤维、毛的、混纺等质地好的衣料制作。男戴礼帽、前进帽、针织毛绒帽,女式新帽更多,近年来更讲究帽子的高档和式样。妇女佩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手镯等首饰,男人戴金戒指的也不少见。
(三)住屋
早年住窝棚、土坯房,或土木结构房屋。1949年后,居住条件逐年改善,普遍为土木结构和砖瓦结构房屋。80年代中期以后,土木结构房减少,大部分为砖瓦结构,有的住进楼房;郊区农民多住红砖瓦房(有的铺铁盖)。岭西各乡、镇、苏木住户,均为定居,住板夹泥、苇 板夹泥房,少数住砖瓦房。房屋都是门朝北开,开门处接有20~30平方米的防风房,称“风楼”或“门斗”。门斗冬季防风寒,又是夏季的厨房。农区大多烧茅柴、秸杆、薪材,少部分烧煤;牧区燃料以牛羊粪为主,少量为煤。一般用柳条编的篱笆障子或用桦木杆圈成院子,独门独院。野外放牧或生产,住蒙古包或铁皮板房。
(四)交通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汉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行走以马匹和畜力车为主要交通工具。60~70年代,一般家庭都购置了自行车,远距离行走则靠火车或公共汽车。1978年以后,许多家庭添置了摩托车、小型拖拉机和汽车,这些既是生产机械,又是交通工具,生产生活两用。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了哦,大家记得关注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