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听书笔记:《洪堡的礼物》

贝娄是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美国作家,而《洪堡的礼物》是他最好的作品。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认为,这部小说是贝娄最疯癫的杰作。这里的“疯癫”当然是褒义的,它指的是这部小说中欣快、混乱的喜剧风格。贝娄把这种风格用到他对美国当代文化的观察与书写中,用混乱的形式书写混乱的时代,用疯癫的文字表现疯癫的精神,可以说,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此外,贝娄也把一部分人生经历写进这部小说,缅怀故友和自己消逝的生命。《洪堡的礼物》这部小说不仅内容深刻,还带有情感的温度,它既体现了贝娄的思想,也展示了贝娄的心灵。

贝娄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3年之前的贝娄还处在模仿阶段,他努力从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身上汲取养分。1953年以后,贝娄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主要特征是冷嘲热讽的笔调,以及由此产生的喜剧色彩。他把这种风格和他对人性的理解、对美国当代生活的观察巧妙结合在一起,确立了文坛地位。80年代以后,贝娄进入创作生涯的晚期,他作品中的道德感增强,感染力减弱,与政治的关联也更加直接,有评论认为他的后期作品带有说教口吻。

西特林不仅在追忆洪堡,也在追忆那个时代。但是,随着和洪堡同样杰出的头脑被毁灭,像西特林一样敏感的艺术家因为软弱变得庸俗,诗和艺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那个时代或许一去不返,但诗人依然拥有爱与创造的权利,这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对人类精神最重要的贡献。在回忆起洪堡以前,西特林放弃了这份职责,也失去了爱的能力,他沉迷物质享受,花了大把功夫保养身体,可他的精神和创造力却越来越贫乏,只能写些应景的文章。最终是洪堡的剧本点醒了他。

这个剧本的主角以西特林为原型,也是一个名叫科科伦的作家,他有一个难缠又强悍的老婆。某天,科科伦遇到了一个美丽的情人,他第一次尝到爱情的滋味。不久以后,他瞒着妻子带情人去非洲旅行,回来后,他根据这段经历写了一本书,经纪人读完以后,认为这本书非常精彩,肯定会大卖。可是科科伦害怕让妻子知道自己的恋情,不敢出版。经纪人就帮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带着妻子来一趟和之前一模一样的非洲之行,然后再出版书稿。科科伦听了经纪人的计划,书稿也顺利出版、大卖,可他的妻子却感觉到,书里的女主人公并不是她,情人也觉得自己遭到背叛,最后,妻子和情人都离开了科科伦。科科伦成了孤家寡人,他有钱了,可心灵很贫瘠。

这个故事带有强烈的隐喻。科科伦想要左右逢源结果却众叛亲离的遭遇,可以用来象征所有珍贵、具有独立价值的事物,比如爱情,比如艺术。洪堡辛辣的讽刺,让西特林意识到,爱情和艺术都是不可复制的,他应该洗心革面,重新找回艺术家的自尊。这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洪堡的礼物的真谛。

这部小说主要说的是,大众文化日益强势的背景下,艺术家如何自处的问题。洪堡的浪漫气质抵挡不了时代风气的变化。在物质主义和大众文化面前,他坚持的诗意,逐渐沦为世人眼中的疯狂。西特林选择向时代妥协,他臣服于物欲,想要玩转大众文化的规则,结果却失去了爱与创作的能力,失去了艺术家的立身之本。

不过,洪堡的精神最终通过遗稿传递了下去,点醒了西特林,挽救了他的艺术生命。我们由此可见,尽管贝娄会因为诗与艺术的衰落而心痛,因为古典文化、人文教育的式微而有感而发,但他仍然对文学抱有希望。坚守艺术家传递爱与希望的职责,这就是《洪堡的礼物》这部小说题目的精髓。

这部小说也涉及犹太民族美国化的主题,这些讨论主要围绕西特林和他哥哥见面的段落展开。在贝娄看来,忽视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味地投入美国物质主义的怀抱,这并不是犹太人美国化的正途。西特林的哥哥看上去是个成功的美国犹太商人,可贝娄并不认同他。此外,小说还写到了芝加哥的历史和现实,贝娄对他成长的地方感情很复杂,一定程度上,他也把芝加哥当成了当代美国的缩影,对它既爱又恨,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洪堡的礼物》中,也体现在贝娄的其他小说中。

在形式和技巧层面,贝娄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让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小说的叙述风格完美结合。这部小说的喜剧色彩,跟那些逗人发笑的喜剧不一样,主要体现在贝娄笔下冷峻的反讽、不动声色的讽刺中,带有黑色幽默的成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420听书笔记:《洪堡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