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书共读解读

图片发自App

——· 关于本书 ·——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教育工作者吴非根据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写下的心得笔记。作者系统地思考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方法以及课堂中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总结出课堂应该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动,不应当以功利为教学目标,而应当重视教学对象,尊重教育规律。




——· 关于作者 ·——


本书作者吴非,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事教学工作几十年,不断思考课堂与人的关系,思考教师应该为什么而教、怎样去教,曾出版多本教学心得笔记,本书更是作者历时五年,写下的关于课堂教学的心血之作。




——· 本书金句 ·——


1.教师的职责是“教”,教学无非是“课堂”与“人”的关系。


2.“利益”是扼杀好奇心的第一杀手,教师和家长教育观扭曲,过早地诱惑儿童,向他们灌输“利益”,必然使他们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3.人有独立意志和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现代公民。


4.如果教师没有属于个人的阅读与思考,不可能成为有智慧的教师。





——· 核心内容 ·——


一、老师在课堂上究竟为什么而教?


1.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希望一堂课就立竿见影,不考的内容就不教,不考的内容就不学,这已经成了整个教育界的共识,一切的教育理念都以“实用”为前提。正是这样的功利观念使孩子成为了等待灌输的容器,完全失去了主动探索世界的兴趣,自然也失去了学习知识的乐趣。


2.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一名老师在课堂上所传递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一些教师却常常将自己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明里暗里地传导给学生。在学生时代的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学生心中种下友善和梦想的种子,这样以后,即便将来学生走入庸俗的现实社会,他的心中也将永远保留一片净土。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利益思想,则会将学生变成极端狭隘功利的人。


二、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去教?


1.调动学生主动思考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有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位老师独自率先跑出教室,这个行为被媒体舆论一致声讨,针对这个事件,吴非特地来跟学生讨论。这一次简单的探讨中,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老师引导了学生去主动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跟随别人的想法人云亦云。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他看到学生们的作文都喜欢用瓦特发明蒸汽机的例子,就跟学生探讨,瓦特真的是发明蒸汽机的第一人吗?人类发明带盖的水壶至少有三千年了,难道从来没有一个人发现水壶盖子被蒸汽掀动的现象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记住的未必是讨论的结果,但却能够记住在课堂上质疑与思辨的过程


3.从来不对任何学生给予简单粗暴的“对”“错”评价


他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即便他们的回答有点文不对题,他也只会说,“你的回答很有意思”或者说“你的想法我没有想到”。在吴非老师的课堂上,很少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出现,甚至连参考答案都没有。


4.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吴非老师讲解古文诗词的时候,不会把一篇经典肢解为一个个“虚词、实词和语法现象”,而是讲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带领同学们想象作者看到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或者去想象当时的战斗场景,甚至讨论马蹬在作战时的功用,以及古代的驿站是如何运行的等等。


5.随时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


当课上到一半,学生疲倦,无法集中注意力时,老师可以适当把课程内容停下来,来给课堂“打个岔”,有的时候学生状态不好,甚至可以把整堂课停上。如果不顾教学对象的精神状态,只是例行公事地去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那么你的课堂就将是一个没有情感、没有生命力的课堂,失去了课堂与人之间连接与互动。


三、老师在课堂之外还需要做哪些功课?


1.了解你的学生在你的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环境,经历过不同的故事,他们对于同样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着不同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之外,老师应该多去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一位好的老师,不止是心中有课,更是“心中有人”的老师,只有先了解了你的学生,你才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去调整你的课程、调动你的学生。


2.不依赖教参


教参只不过是初上讲台者的一个拐棍,可以有个参照,得一点启发,而事实上,教师的真功夫还是要在脱离拐棍之后才能锻炼出来,那些不用教参的教学才是真的教学。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自觉地预习、规范的作业和广泛的阅读。


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培养学习兴趣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学生写作业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到他今后一生的做事态度。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多,但一定得要求学生做得规范,规范是一种行为规则,不能养成马虎、随意的不良习惯。


广泛的阅读能够滋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同时也能促使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同时锻炼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最佳方式。




撰    稿:明之


讲    述:李斌


绘    图:洛思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书共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