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基石

我在上篇文章里面提到维塔利克·布特林最新大作《去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的信息浓度极高,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开篇就别出心裁地引用了老子的经典著作《德道经》第六十二章的内容,肯定是有作者的用意的,这一点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接下来的摘要部分,其实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先看下原文。

摘要

今天的 Web3 多用来表述可转让的金融化资产,⽽非用于对社会信任关系编码。⽽诸多核心经济活动,如无抵押贷款和建设个人品牌,都是建立在长期而不可转让的关系之上的。在本文中,我们描述了用以表征“灵魂”的承诺、资历证明和归属关系的不可转让的“合灵”币(“soulbound” tokens, SBT),是如何能将实体经济的信任网络予以编码,并得以建立溯源和声誉的。更重要的是,SBT 可赋能于其他雄心勃勃的应用,如社区钱包恢复、抗女巫攻击的治理、去中心化机制以及具有可分解可共享权利的新型交易市场。我们将这个更丰饶、多元化的生态系统称为“去中心化社会”(DeSoc)—— 一种共决共定的社交关系,灵魂们和社区自下⽽上地聚集在一起,以此为彼此的新兴特质,在不同尺度范围内共同创造多元网络物品和智能。这种社交关系的关键是可分解的产权和强化的治理机制,例如按关联度分数进行降权调整的二次方融资,在保护网络不被攻击、抽血和操纵的同时,奖励信任和合作。借助这种强化的社交关系,Web3 可以避开时下过度的金融化,转⽽支持更具变革性、多元化的未来,超越社交区隔,创造更多回报。

注:引用自 malatang.eth 翻译地中译本《去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 》

19 信任基石.jpg

摘要的一开始指出了现在 web3 过度金融化的现状,核心就在于 web3 技术并没有真正对社会信任关系进行深度描述。而web3 是可以做到对社会信任关系进行编码的,只要基于区块链的代币从一开始就用来描述人类的社交关系图谱(比如:驾驶证、出生证明、毕业证、借贷记录、社会身份...)就能够实现这一点。

怎么理解会比较好呢?

一般而言,面对新事物/概念的时候,我们都会基于已有的知识储备去理解。在这里同样可以这么操作,既然去中心化社会要基于对信任关系编码;其实,我们现在身处其中的中心化的社会也是这么干的,典型的产品就是支付宝。

支付宝一开始并不是为了构建一个信用体系,因而一开始支付宝里面也没有啥芝麻信用分之类的东西,阿里创建支付宝是为了让大家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做生意进行交易的时候更方便快捷,提高交易的效率。因为在没有支付宝之前,所有人在阿里平台上的交易结算都依赖传统的银行系统,大家知道在那个年代,银行系统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直到现在也没啥太大进步。

有了支付宝之后,阿里就在自己的平台上搭建了一个支付渠道。不论是买家,还是卖家,所有人只要把钱打入支付宝账户之后,再在阿里平台上进行交易,就方便多了。

对于买家而言,付账只要几秒钟,对于卖家而言,回款周期是变长了一些,但对于平台而言,针对卖家设置一定的回款周期是必须的,因为这避免了卖家跑路、不发货、发空包...等等一系列问题。

支付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支付宝作为一种支付工具,自然就积累了大量用户的支付数据,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意外收获。而且由于支付宝对于卖家的货款设置了一定的回款周期,这意味着阿里手里聚集了巨额资金,开展借贷业务就很顺理成章了,因而阿里又积累了大量用户的借贷数据。

除此之外,随着阿里巴巴开展的业务业务越来越多,比如:娱乐有阿里影业、优酷、虾米(已关停)、吃饭有饿了么、出行有滴滴、社交有微博...几乎涵盖了人们的吃喝拉撒睡,行能做卧走。这所有的业务统统都需要接入支付宝的支付能力,慢慢地,阿里所积累地这些方方面面的数据已经能够清晰描绘出一个个个体了。

这个时候,阿里就可以基于每个人在所有这些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数据对每个人进行分析,这即意味着说阿里已经具备给每个人的信用进行评级的能力,而且芝麻信用分的置信度还非常高。这背后都是技术的力量,说直白点,这背后是代码的力量。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阿里这家中心化的平台上完成的。

那么,去中心化同样需要对人们这些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编码,与类似阿里这样的中心化机构对人们的信任关系编码不同的是,web3 要实现对人们进行完整的社交图谱编码,就需要分别对人们在不同社区的不同身份以及在不同社区中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使用同一个标识(论文中说的就是 “合灵币”)。而且这种标识代币可以由不同社区分别发行,我们可以将这些经由不同社区发行的标识代币看成是组成一个完整个体(论文中直接使用了 “灵魂” 这个更具哲学意味的词)的一部分,只要描述我们的标识代币范围越广,最终组合成的 “灵魂” 就越完整。

在 web3 的世界中,这种代表每个完整 “灵魂” 不同部分的标识代币就和阿里所掌握的每个个体的不同经济活动的数据类似,核心区别就在于这一切都不需要任何一个类似阿里这样的中心化机构来完成。

接着摘要部分提到了几个在论文正文部分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社区恢复”、“女巫攻击”、“可分解可共享”。我统计了一下,其中 “社区恢复” 在整篇论文中出现了 20 次,“女巫攻击”在整篇论文中出现了 19 次,“可分解”在整篇论文中出现了 3 次,“可共享”在整篇论文中出现了 2 次。

“社区恢复” 和 “可分解可共享” 在论文正文部分都有比较详细阐释,我们这里聊一下 “女巫攻击”。

那什么是女巫攻击呢?

Sybil 攻击是对计算机网络服务的 一种攻击,攻击者通过创建大量假名身份来破坏服务的信誉系统,并利用它们获得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力。

-- 来自维基百科

女巫攻击对于基于社区治理的区块链网络的攻击目标主要在于对网络中的决策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攻击者创建并控制多个别名来达到此效果。

举个例子,女巫攻击可以在一个区块链网络中让 “坏人” 能够控制整个网络的总哈希率或者获得 51% 以上的算力,从而获得在区块链网络的话语权,这种攻击破坏了区块链系统的完整性,并可能导致网络中断。51% 攻击可以修改交易顺序,反转参与者的交易以启用双花,并阻止交易确认。

还有一种场景也比较典型,因为区块链网络是基于社区治理的,社区中的决定大多都是由社区成员投票决定的。这就很容易遭受到女巫攻击,攻击者只要在网络中创建足够多的身份直至自己成为大多数,这样以来,攻击者就很容易左右社区发展。

因此,区块链网络的共识机制必须要能够抵御这种恶意的女巫攻击,以防 “坏人” 获得在网络中的支配权,也就是论文中提及地 “抗女巫攻击”。

到这,我们再看后面摘要说去中心化社会需要地是一种 “一种共决共定的社交关系” ,一切都需要是多元化的。

最后,论文摘要提到我们还需要 “按关联度分数进行降权调整的二次方融资 ”(这部分论文附录部分有详细说明,采用了数学证明的方式,有机会我们还需要好好聊聊) 、通过奖励信任和合作(信任基石)以达到网络不受恶意攻击的目的,这种加强的社交关系编码最终就可以达到避免 web3 过度金融化,从而逐步走向 web3 真正从各个领域改变未来世界的宏伟目标。

好了,摘要部分的内容就聊到这,看着篇幅不多,真要弄清楚一些,我们还是会发现里面涉及的东西还是蛮多的哈。希望通过我的梳理,我们都能够对摘要部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