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她不在”—网络社交恐惧症

现在网络不光侵犯个人隐私,甚至连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也在被削弱。

基于个人理解,联系到一个人是需要战胜三重距离的,第一个是空间距离(权利在信息发出者),第二重实际距离(权利居中),第三重是心理距离(权利在信息收到者)。人开始社交时,可能找到一个人要翻山越岭,爬山涉水,穿越狼群虎豹终于(第一重)来到别人家门前还可能等到对方出门走亲戚不在家的尴尬境地(第二重),或是直接拒绝接见的更窘迫回应(第三重),这时候是信息接收者的幸福时光,“在不在”真的取决于被询问者。

回溯的十年前情况也没那么糟,读小学时候大都没有手机,只有家里座机,找人要么跑到别人家楼下大喊同学名字,或是壮胆冒着被爸妈监听的风险打座机到家里,这时空间距离缩小,实际距离也缩短到“她出去玩了你晚上打过来吧”的一昼内,而因为前两者的困难闯过来的人不多到第三重大都会是愉快欣喜的应答的,仍然是“信息接收者的幸福时光”。

而如今一句微信上的“在吗”,跳过第一重距离,压缩第二重(网瘾少年太多,好多都有秒回的神技能),直抵第三重心理距离,且由于第一重距离消失,信息发出者已经忘了自己的权利也随即消失也一事实,忘了“我在或不在”完全取决于信号收到者(平等地位情况下),而微信的频繁使用让集体无意识的是第三重距离已经变成共同的权利,所以收到了信息一定要回,“在吗”后面一定要跟一个“在的”,“在吗”的潜台词从“你有空闲时间吗”变成“来和我聊天/出来见个面”。更有甚者一个微信电话直接扔过来,被尴尬的挂掉后,还要礼貌的质问一句“不方便吗?”。信息接收者实则可怜,现在连决定自己“在不在”的权利都没有了。

鉴于此劣势处境,我的回应还很幼稚,以为不回复就可以通过第二重距离,“我不在线上/我不在家”就能传递出“我不想理你”的第三重信号吧。但是,如果哪一天,各位Wechat users 也能允许对方温柔的回复一个“她不在”直接表达第三重距离,而且也能欣然领悟,各位的网络社交恐惧症也能不治而愈了吧。


来自一个周末伪宅的自我辩护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说她不在”—网络社交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