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 & RPC

微服务(Microservices)是一种软件架构风格,它是以专注于单一责任与功能的小型功能区块 (Small Building Blocks) 为基础,利用模块化的方式组合出复杂的大型应用程序,各功能区块使用与语言无关 (Language-Independent/Language agnostic)的API集相互通信。

go-micro

比如有 user 和 order 两个服务,这 2 个服务不在一台服务器上,user 怎么调用 order 服务中订单查询功能呢?这就涉及到服务间的通信。

在 RESTful 架构中,我们可以通过 GET /api/user/:id/orders 进行获取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解码(json、xml)等处理再返回给用户,如果是 POST 请求,传递的数据同样也是 json 或 xml 编码协议。

在微服务中,同样也可以通过 RESTful api 进行数据调用,但是服务间走 http 开销太大了,原因是 http 要传递的无用的元数据太多(header 等),再一个就是 http 协议本身比较慢。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xml 和 json 的编码解码速度效率不算高,编码后的字节较大。

这时候就要走 tcp/udp 协议了,那不能自己对数据进行编码解码这些麻烦的工作吧,所以有了 RPC 框架,比如dubbo、 grpc,rpc 框架可以让你在 A 服务器调用 B 服务器上的函数接口,这中间因为走了网络,所以是没有单体应用中本地函数调用效率高的,但是当业务上规模后,这点损耗是可以忽略的,比如订单查询需求非常大,那么可以部署 50个 order 服务来提供查询,可以进行负载均衡,可以弹性扩展等,这个时候微服务的效果就出来了。

这 50 个 order 服务怎么管理、怎么监控,怎么确定其中某一个是不是挂了?这里面涉及的概念就很多了,服务监控、服务发现、熔断机制等各类名词可能会让人头疼,但是因为服务进行了拆分,服务又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所以如果你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候你就需要 go-micro ,它提供了各类组件,解决微服务架构中的不同问题。

Cloud Native (国内译为“云原生”),最早是 Matt Stine 提出的一个概念。与微服务一样,Cloud Native 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类思想的集合,包括DevOps、持续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微服务(MicroServices)、敏捷基础设施(Agile Infrastructure)、康威定律(Conways Law)等,以及根据商业能力对公司进行重组。Cloud Native 既包含技术(微服务,敏捷基础设施),也包含管理(DevOps,持续交付,康威定律,重组等)。所以,Cloud Native 也可以说是一系列Cloud技术、企业管理方法的集合。

RPC

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RPC)是一个计算机通信协议。
gRPC (g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s) 是 Google 发起的一个开源远程过程调用系统,该系统基于 HTTP/2 协议传输。默认采用Protocol Buffers数据序列化协议,支持多种开发语言。

Protocol Buffers是一种更加灵活、高效的数据格式,与XML、JSON类似,在一些高性能且对响应速度有要求的数据传输场景非常适用。

gRPC可以实现微服务,将大的项目拆分为多个小且独立的业务模块,也就是服务,各服务间使用高效的protobuf协议进行RPC调用,gRPC默认使用protocol buffers,这是google开源的一套成熟的结构数据序列化机制。

广义上来讲,所有本应用程序外的调用都可以归类为RPC,不管是分布式服务,第三方服务的HTTP接口,还是读写Redis的一次请求。从抽象的角度来讲,它们都一样是RPC,由于不在本地执行,都有三个特点:

  • 需要事先约定调用的语义(接口语法)
  • 需要网络传输
  • 需要约定网络传输中的内容格式

RESTfull HTTP JSON

RESTfull是一种资源状态转换的架构风格,也可以用来实现RPC, 互联网对HTTP超广泛的支持,使得这相当简单,也是大多数情况下的首选。

通过HTTP协议来进行内容传输,Header用来约定编码、body大小等,彼此以\r\n来分割,Header和body之间通过两个连续的\r\n来间隔,能很容易地区分不同的请求。

通过Url和对应参数来标示要调用的方法和参数。在body中用JSON对内容进行编码,极易跨语言,不需要约定特定的复杂编码格式和Stub文件。在版本兼容性上非常友好,扩展也很容易。

其缺点:

  • HTTP的header和Json的数据冗余和低压缩率使得传输性能差
  • JSON难以表达复杂的参数类型,如结构体等

gRPC是一款RPC框架,在性能和版本兼容上做了提升和让步:

  • Protobuf进行数据编码,提高数据压缩率
  • 使用HTTP2.0弥补了HTTP1.1的不足
  • 同样在调用方和服务方使用协议约定文件,提供参数可选,为版本兼容留下缓冲空间

protobuf 是一款用C++开发的跨语言、二进制编码的数据序列化协议,以超高的压缩率著称。它和早期的RPC方案一样,需要双方维护一个协议约束文件,以.proto结尾,使用proto命令对文件进行解析,会生成对应的Stub程序,客户端和服务端都需要保存这份Stub程序用来进行编解码。对于这种协议文件导致的升级困难问题,protobuf 3 中定义的字段默认都是可选的(可以不传),在接口升级时,部分客户端不需要升级自己的Stub程序。

对于JSON等文本形式的序列化协议来说,protobuf能有几十倍空间和性能提升, 比如传输123,文本类的需要3个字节(ascii 31 32 33)来传输,而二进制类只需要一个字节(01111011)就可以表示。

同时protobuf会维护.proto文件,这样在解析文件生成Stub程序时,可以对方法名等进行编号,传输时只传编号,而不用传方法的名字,这又可以节省大量字节,还有其他更多的精巧压缩方法。

解决了数据体积的问题后,gRPC使用HTTP2来改善传输性能。
HTTP2解决了HTTP1.1的一些问题,并引入了新的机制:

  • 在两端建立Header索引表,每次只发送索引,减小header体积
  • 建立虚拟通道,将数据拆分成多个流,每个流有自己的ID和优先级,并且流可以双向传输,每个流可以进一步拆成多个帧。可以将多个请求切成不同的流发送,每个流可以独立返回,避开1.1的串行或队首阻塞问题。

同时,基于HTTP2的数据流机制,gRPC客户端和服务端可以实现批量操作优化,客户端可以攒一些请求,一口气发给服务端,服务端也可以批量返回结果,借此实现流式rpc。

DevOps

DevOps(Development和Operations的组合词)是一种重视“软件开发人员(Dev)”和“IT运维技术人员(Ops)”之间沟通合作的文化、运动或惯例。透过自动化“软件交付”和“架构变更”的流程,来使得构建、测试、发布软件能够更加地快捷、频繁和可靠。

JWT(JSON Web Token)

JWT 的原理是,服务器认证以后,生成一个 JSON格式的 对象,发回给客户端,如

{
  "用户名": "admin",
  "角色": "超级管理员",
  "到期时间": "2019-07-13 00:00:00"
}
  • 为了防止用户篡改数据,服务器在生成这个对象的时候,会加上签名。
  • 服务器不再保存任何 session 数据,也就是服务器变成无状态了,从而比较容易实现扩展。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返回的 JWT,可以储存在 Cookie 里面,也可以储存在 localStorage。
    此后,客户端每次与服务器通信,都要带上这个 JWT。你可以把它放在 Cookie 里面自动发送,但是这样不能跨域,所以更好的做法是放在 HTTP 请求的头信息Authorization字段里面。
Authorization: Bearer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服务 & 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