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过的那些歌

昨天在《早餐问题不是小问题》里说到小时候每天只吃两顿饭,主要是因为人多、粮少,不够吃。比如以30年代我老家为中心的湘鄂西根据地为题材拍摄的《洪湖赤卫队》在拍摄的时候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演职人员每天只有0.7斤大米的定量供应,饰演女主角韩英的演员看上去脸上丰满,其实是浮肿,而饰演男主角的演员饿得面黄肌瘦,只能在腮帮子那里塞棉花才能显得强壮一点。

小时候的物质食粮匮乏,精神食粮也匮乏

——电视。我第一次看到电视机是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当时中国女排参加世界杯比赛,在一个体育老师的宿舍放电视,巴掌大的地方挤满了人。第一次在我们乡下看到电视机,大约是在1983年夏天,黑白的,9寸,是集镇上的供销社置办的,看屏幕上的大卡车就像火柴盒一样。但这些都已经不属于我小时候范畴了。

——报纸。只有支部书记家里有,一般农户是没有的。

——图书。大抵就是娃娃们的教科书,还有连环画,再就是伟人的选集,其他的很少见。

——电影。难得一见,一般是大队或生产队到了农闲的时候请放映队,一年也就1-2次。正因为这样,才需要黑灯瞎火跑几公里到其他大队去看。

——地方戏剧。在我们那里主要是荆州花鼓戏、皮影戏,充当演员的基本上“草台班子”,大人兴致比较高,小朋友基本上没兴趣,往往是为了凑热闹兴冲冲去,却灰溜溜回来,中间基本上是打瞌睡。

——音乐。相对其他精神食粮多一些,但总体上和现在完全不能比。

我们国家的广播事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在我们农村,公社或片区有高音喇叭,方圆几公里都能够听见,每家每户也有有线广播,主要是用来听新闻的。比如1976年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我们都能够通过广播及时了解。

公社广播站在固定时间转播新闻的前后,也会播放一些音乐,《南泥湾》《唱支山歌给党听》《社会主义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就是通过这个途径学会的。

学校里面也会教一些歌曲,音乐老师也不是专业的,基本上是老师先行一步,学会了就教学生。不过,《学习雷锋好榜样》《军民大生产》等歌曲节拍比较简单,学起来很容易,听几遍就会了。

当然,还有一些是看电影学会的。那时主要是样板戏,像《红灯记》中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等,《白毛女》中的《北风吹》《庆翻身》《喜儿回来了》等也能够哼唱几句。

歌剧《洪湖赤卫队》获得过首届百花奖,早就公映了,但因为贺龙遭受不白之冤一度停映,直到1977年解禁,其中《洪湖水,浪打浪》《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手拿碟儿敲起来》《永远坚强没有泪》《密云不散难见天》等歌曲反复吟唱,到现在还能够唱得有模有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时候听过的那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