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化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导读:本文主要针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给大家讲讲建立体系的重要性,并揭示碎片化学习的利与弊,让大家能更好把握学习的节奏。

在序言一篇我已经初步提到了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体系的重要性,而且在其中已经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最底层的系统框架,也就是从身体、心智、灵性及阴影这四个模块展开我们的学习。这个体系的思维,并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层级,其实对于每一层,我们都可以继续用体系化的思维来展开。

今天这一节就在其中的心智这一层给大家讲解有关心理学理论学习的体系化,让大家更合理地吸收知识。其次,我也会帮给大家对比一下体系化与碎片化学习的不同,让大家了解其中的利弊,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效的学习。

本节将分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讲讲体系化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这讲讲碎片化的利与弊。

一、体系化的重要性

我们很多时候学习无效,来源于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大到我们人生的所有知识,小到某个学科领域,都能体现其重要性。今天仅就我们学习心理学学科的理论知识过程给大家展开讲解。

任何学习,我们至少要达到三方面目的:记忆、理解及应用。

1. 记忆

我们学习心理学知识,第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记忆,如果你没法记忆,那么相当于你根本就没有学习。我们很多人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很兴奋,比如听现场讲座或者读某本经典的时候,感觉脑洞大开。但过不了多久,我们发现并没有记下什么东西,到需要用的时候,我们甚至都想不起学过相关知识。这跟我们的记忆特点有关,我给大家讲一点有关记忆的基础知识。

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

人类的记忆通常分为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用计算机来作比喻。短时记忆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大家知道内存容量是有限的,内存的东西可以经过处理后存储到硬盘,一旦关机或仅仅将应用程序关闭后,内存的东西就马上消失。

短时记忆其实就是我们在听讲座、阅读时即时获得的内容,比如讲座中老师的某个观点吸引我们,让我们感到兴奋,这时起作用的就是短时记忆。早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短时记忆只能同时容纳7±2条信息,而最新的研究结果是最多只有2~4条。也就是说,短时记忆记得的东西并不多。

长时记忆有点像我们计算机的硬盘,可以存储非常多的信息,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将这些信息调出来使用。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储存到长时记忆里的内容,才能算是我们真正获得的知识。

而学习的过程是这样的:信息首先进入我们的短时记忆,它们必须经过编码以后才能进入我们的长时记忆、后续才能为我们所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听讲座,当时感受很深,觉得获益匪浅,但隔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什么也想不起来,在实际工作及生活中无法应用的原因。短时记忆的内容如果不进行加工,就无法进入到我们的长时记忆,最终不能成为我们内在的知识。

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后,我们可以通过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将刚学的知识尽快链接到我们的体系中,就像大树上长出一根新的枝条。这样,我们就可以牢牢记住相关的知识,未来回忆的时候,也可以沿着这个体系顺藤摸瓜,将藏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调出来。

2. 理解

知识的理解与上面提到的记忆有一点类似,通常我们真正理解了一样知识后,我们更容易记忆与调用。否则就算你记得,你也搞不懂这个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而知识体系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比如在我们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通过体系的方式,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掌握它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以及恰当的适用场景,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项知识。学习心理学,仅仅记忆其实毫无用处,除非你就是为了用来吹牛,最终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搞明白这些知识点到底是什么。

3. 应用

接下第三点就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体系化的学习,更加便于我们去应用。比如学习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学分很多流派,什么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系统排列等,这么多不同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系统将其归类,很容易让我们感觉困惑,当然最终也不知如何应用。而且很多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还相互打架,比如研究精神分析的就可能不认同行为主义。一个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就让很多专家吵闹不休。其实在我看来,这些不同的知识之间并不矛盾,他们其实分别属于更大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而已。而不同流派的知识,其实在处理不同问题方面各有自己的优势,不应该相互排斥。

因此,一旦你有了这种体系化的思维,各种知识也就可以分门别类进入到你的体系架构中,让你更好的记忆、理解与应用。

二、碎片化的利与弊

接下来就要谈谈碎片化的利与弊,碎片化恰恰是跟前面提到的体系化相背的一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知识以文字、音频、视频以及微课等不同形式爆炸式呈现。说真的,网上确实有很多非常好的、有价值的内容。我也经常从朋友圈、微信群里看到各种精华文章。但最近这一年来,由于专注于研究各类知识管理、学习方法,突然开始反思,这样的碎片化学习到底是否有效。当我尝试对这段时间读过的好文进行回忆时,突然发现那些本以为学会了的东西,实际上能回想起来的非常有限,而脑海中有的还是那些我系统读书学习的内容。网上读的这些文章,除非跟我之前学习的内容有关联性,也就是归属于某个体系,否则早已忘记。对照前面提到的有关记忆的内容,突然让我找到了原因。原来是碎片化让我们产生了学习的假象,我们以为学了很多东西,其实啥都没有。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碎片化学习,有没有方法可以趋利避害,让我们更有效的利用碎片化时间?接下来我分别从碎片化的利与弊给大家阐述。

1. 碎片化的好处

碎片化的好处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可以缓解个人知识焦虑

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周围的人都在不断努力,这让我们感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很多人倍感焦虑。而长期的焦虑对人的身体不好,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工作效率低、幸福感下降甚至危害身体健康。因此,碎片化学习,哪怕不一定有效果,但至少解决了我们焦虑的问题,起到了心理安慰的作用。

第二,满足知识快速更新

现代社会发展太快,知识不断在更新,我们从大学学习的知识,在刚毕业可能就有很多已经落后,特别是那些关于新科技的知识。而碎片化学习往往可以针对这些最新的知识展开,可以让我们与时代保持同步。

第三,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碎片化学习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学。现在各种学习工具实在太方便了,无论是文字类的、音频类的还是视频类的,我们都可以随时找到。且手机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智能终端,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这样,我们那些使用交通工具上下班的闲散时间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确实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2. 碎片化的坏处

讲完碎片化的好处,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碎片化也有其弊端,而且频繁刷屏很可能导致我们思维的碎片化,具体如下:

缺乏逻辑

网络阅读的文章为了突出重点,一般不会太长,更像一些精华提炼,因此无法像一本书那样沿着一套逻辑展开,有诸多案例及逻辑推理。所以网络文章的内容比较碎片化,导致我们难以理解及记忆。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无法形成知识体系,会导致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下降。

难以专注

由于网络化阅读会遇到很多超链接、各式各样的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令人无法深入思考,也就没法对短时记忆进行编码。这些知识最终没有存入我们的长时记忆,也就无法变成我们真正的知识。

难以记忆

碎片化学习的过程,比如上下班听讲座,我们通常很难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当我们还没有知识体系的时候,也很难将这些内容与我们的体系建立连接,这时候我们很难记忆,这些内容很有可能在过后马上遗忘。

要解决以上问题最好的方法还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了体系,当学到新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与体系建立连接,达到前面所说的更好地记忆、理解及应用的目的。

总的来说,要更好地学习心理学,建立一个体系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可能事半功倍,最终没有什么结果。后面的章节我将具体给大家讲解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体系化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