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以人为本贯穿观课议课始终
——《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P13-20)读书笔记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 师凤丽
今天我啃读了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的第二章《观课议课要以人为本》,读后受益匪浅。
陈大伟教授从一位朋友在博客上的留言谈起,朋友认为陈大伟教授的做法只能算是把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以前中小学老师们很喜欢的听课评课中,从而引出了陈大伟教授关于观课议课如何以人文本的问题。他认为以人为本分为人本、人性、人为三个方面,其中人本是目的,人性是依据,人文是方法。
一、观课议课的人本目的
人本人本,人是根本,它意味着人是行为和做事的根本目标和目的,人是根本力量和依靠,要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观课议课中,首先需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观课议课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
1. 以人为本不仅需要我们心中有人,而且需要我们看到眼前的人并通过关怀眼前的人是以人为本的“人”具体化、现实化。
比如我们不仅要关怀当下的、身边的、课堂上的学生,而且要关怀参与观课议课活动的教师,参与观课议课的教师,既包括参与观摩的教师也包括授课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引导授课教师敢于直面问题,鼓励其勇敢地接受批评,从而提高冠颗一颗的质量,但若授课教师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不能在公开场合接受批评,我们就需要首先理解和保护授课教师。
这里可能有“一”和“多”的关系问题。“一”是爱护和保护一位授课教师。“多”是保证参与观课议论课的其他教师有所收获。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一”不等于“零”,只要有人会受损就不能不关心,不能不考虑,而且“多”是有一个一个的“一”组成的。无论是使授课教师不愿意上课,还是使其不用心上课上粉饰,过的课都是观课议课活动异化的结果,都是教研活动的失败。
2. 以人为本还意味着有务人之本。
人之本是追求幸福生活,幸福生活当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但人要获得幸福,不仅要满足生理需求,还要发挥生活能力,生活能力不等于生存能力,生活能力是发现生活的意义,追寻和创造生活的意义的能力。
3.观课议课要致力于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打造解放教师的文化。
这种解放既有从自身过往经验中的解放,又有从专家权威话语中的解放,也有从现有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解放,这种解放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理性的审视和批判,解放的目的是发现新的可能生活。
我们将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成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可能生活的拓展为将创造的自由从权利转化为权力提供了可能。真正能够保护一个人自由的不是权利而是权利,权力是权利的实现方式,是权力的完成状态,如果不能实现为权力,权利就没有完成的目标。
观课议课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在观课议课时,我们要把授课教师上的课看成教学的现实生活,但也要明确的把它看成未来的可能教学的一种雏形,观课议课从根本意义上讲是引导参与者以现实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研究和讨论未来的可能教学。
在对于观课议课时揭示出来的未来教学的可能性,我们要进行多方比较和讨论,他们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垄断,也不是非此即彼的裁决未来,课堂教学的决定权和实践权终究在执教者手中,其他人不能为执教者做主,替他们决定。
观课议课引导教师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机理:授课教师的现有教学提供了观课一课的基础和平台,议课的参与者不仅要讨论现有教学的得失和改进方案,而且要发挥教学想象力,发现教学的其他可能性,以此拓展教学的选择空间,获得新的教学可能性。
2. 参与教师可以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新的选择和创造,由此创新教学,获得新的教学经验和教师生活的意义,对这样的创造性的教师生活进行审美性反思,教师可以体现到生活的幸福,这样有创造性的教师生活是值得追求,并可以为教师带来幸福的。
3.观课议课主要着眼点在于培养教师的选择意识,发展教师的选择能力,激励教师在选择中创新和超越,而不是为教师提供一套成熟的实践方案。这就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区别。
二、观课议课的人性依据
1.人固然有发展自己的需要,但人首先要有确保自己安全和不受伤害的需要。
在观课议课时不仅要理解和认同参与者的自我粉饰和自我保护行为,而且要察言观色适可而止,防止自己过激的言语,对参与者的自尊心和感情造成伤害。
2.人会理性思考,会对得失进行权衡,并在权衡后根据自己所遵循的价值标准追求利益最大化。
议课时我们既要防止参与者对他人思想权利的剥夺和对他人思想过程的包办代替,又要防止权威思想对实践中草根思想的禁锢,还要防止多数人的思想对少数人的思想的压制。理解和
3.尊重人性最为便捷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我们的条件可能比别人优越,我们的经历和际遇可能和别人不一样,因此我们在交流时需要站在别人当下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去理解别人,帮助别人,而不是不加思考的批评别人,否定别人。
三、观课议课的人文方法
观课议课中所说的人文方法是指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注重人的感受,强调人的参与体验往往以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影响人即所谓的“以文化之”。
人文方法,以充分信任教师为基础,这种信任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在可能的条件范围内,每一个人都愿意过一种更有意义的好生活,每位教师都愿意让自己的学生学得更有成效。
基于这样的假设,观课议课的任务是发现教学实践中各种可能的生活讨论和明确其中更有意义,更值得构建的好生活讨论,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有成效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官,课一课不仅想与教师探讨这样的生活,而且相信教师愿意辩解,能够选择更值得构建的好生活。
推进观课议课不能简单粗暴,如果参与观课议课的教师没有改造现有生活的意愿,没有对观课一个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没有对相应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思考和批判,推动观课议课一定费时费力,一定虚有其表,流于形式。
观课议课我们要使用学位价值澄清等柔性方法,从评课的提供思想,转向促进反思,展开教育想象的“促进思想”。参与者不要想着自己是专家,而是应以学习者的姿态倾听理解,成就他人的成长。
文化是一种浅字暗长的积极主动的力量,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文化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文化的实质就找到美好的值得追求的东西,然后用这种这样的东西去影响人,改变人使人变得更美好。
幸福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种关怀,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人为本贯穿观课议课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