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推荐奥运这样的“真人秀”(下)

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当我看到机会这个词,脑海里就会出现一幅漫画:上帝向人间伸出了无数枝橄榄枝,但远在人们触不到的上空,只有一个男孩伸出双臂奋力一跳,抓住了这根橄榄枝。我认为橄榄枝的隐喻就是机会。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个机会的丧失一定会孵化一个新的机会。刘诗雯因伤退赛,身为替补队员的王曼昱获得了上场资格。王曼昱22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大学毕业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纪,而许多乒乓球前辈在这个年纪已经完成了大满贯并蜚声国际,她这才得以在全民瞩目的国际赛事上崭露头角,可见这个机会对她来说有多重要。临危受命的王曼昱稳稳地抓住了它,在团体赛中尽显大将之风,她犀利的反手,运球的智慧,杀伐决断、敢拼敢赢的姿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采访时,王曼昱云淡风轻地说:没打够吧,还想继续打。而此时在她们的身后,日本队的女孩已经哭成泪人。大多数观众只知她是一个幸运的替补选手,鲜少知道她是世界第四,更少人知道她在奥运模拟赛中曾连胜陈梦孙颖莎获得女单冠军。她本身就具有巅峰竞争的能力。但我相信从此王曼昱的名字,将在乒坛上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与威慑力的名词,她将创造属于她的传奇。王曼昱无疑是幸运的,她是国乓出战奥运会首位P卡转正球员,因为替补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上场机会的,尤其是乒乓球这项运动,很少会使正式运动员在场上受到不可修复的伤痛而退赛。如果在这当打之年没能一举成名,这位凤雏还要沉寂多久错过多少掌声不可预知。人们总以为机会是幸运的衍生品,可当幸运降临时,却很少有人能抓住机会。机会不是上帝准确投入每人口袋里的珍宝,它是拂过头顶的橄榄枝,你要仰望天空,你要踮起脚尖,你要助跑、起跳,伸出一双有力的手去抓住它、抓牢它,它才会真正属于你。

局限是用来突破的

“更高、更快、更强”是家喻户晓的奥林匹克口号,它诠释了体育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敢拼高峰的拼搏精神。作为世界上最高等的生物,人类永远存在着对现实局限、不完满境况的超越欲求。运动员为刷新纪录努力提升自己,全人类为打破纪录欣喜若狂,每一次微小的突破不仅意味着种群的进步,更向全世界证明了奇迹是可以不断被创造的。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代表了全人类的最高体能素质,即使已站在最高点他们仍相信有可突破的空间,普通人怎能面对眼前的局限止步不前。局限不过是心魔,那些找不到的出口、翻不过的高墙都是自己造就的幻想。局限的出现不是为限制人的脚步,它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有心人来突破。

亚洲飞人苏炳添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为“神”的。2011年他以10秒16的成绩打破全国男子100米记录后就遭遇到了瓶颈,“始终无法再进一步”。2015年初到美国冬训时,连女选手都跑不过,“那时候很迷茫,很难熬”。他一度想过退役。但始终还是无法放弃他的梦想: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首先得跑进10秒以内。按照以前老的训练方法,苏炳添的成绩已经无法再提高,于是他寻求改变。第一步是找到不足,与著名外教兰迪一起,参照“冠军模型”,对自己进行全面诊断,发现了一些问题:起跑姿势不合理,趴地技术不合理,全程呼吸和速度节奏不佳......,接着再进行针对训练。队友谢震业说:苏炳添把所有比赛资料都存在了电脑里,没事就一遍又一遍地看,研究分析哪里存在不足,然后再进行改善。这样训练几年以后,苏炳添终于开启了他的时代,三次跑进10秒,接着9秒92,9秒91。“穷则变,变则通。”谁说体育的竞争不需要智慧。发现规律,研究规律正是突破局限的法门。苏炳添创造新的亚洲纪录后,将目标定在了9秒85,为什么是9秒85?因为大家都说9秒85是黄种人百米极限。但苏炳添不相信,不去挑战一下怎么知道这就是极限?2021年8月1日,苏炳添在100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他兴奋地大叫:我终于完成了梦想,谁说黄种人不行了。从此,苏炳添位列黑人以外世界历史上100米最快的人。为什么要与黑人比较?因为黑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理优势,他们的快肌纤维(爆发力的来源)在肌肉比例中高达80%,而黄种人、白种人只有70%,黑人的腿部蹬力也比其他人种高出3至4倍,这种生理差距是无法通过后天弥补的。但苏炳添做到了,他站在了百米决赛的跑道上,镜头一一扫过各国选手,清一色的黑皮肤,在第六道忽而色彩明亮,出现了一张亲切的面孔,波澜不惊的神色下燃烧着黄种人不灭的雄心,这颗心对刷新纪录的渴望与形形色色的人们对突破局限的渴望是一样的。局限啊,永远不要低估人类为突破你所付出的努力。永远可以期待奇迹的出现。

拥抱对手,收获更多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虽然竞争激烈,彼此之间却没有敌意与仇视,来自各个国家的运动员们既抱着必胜的决心与对手相迎,又怀着惺惺相惜的心情与之切磋交流。观众在这一盛事中既饱览高水平的竞赛,也领略到运动员的真性情。

规则之外,可爱的人类总能不断创造惊喜。男子跳高决赛上,意大利选手坦贝里和卡塔尔选手巴尔希姆两人都是一次跳过2.37米的高度,并三次试跳2.39米失败,此时两人体能都已拼到极限。裁判征求二人意见是否加赛,他们对视了一眼,立刻打成了默契:我们愿意共享这枚金牌。坦贝里瞬间跳起来像树袋熊一样挂在了巴尔希姆身上,巴尔希姆兴奋地拍打对手的肩背,宛如多年未见的同胞兄弟。两颗热情友爱的灵魂相撞,掀起了一阵胜利的狂欢,这种氛围虽然没有办法传达给空荡的看台,却感染了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心情为之激越为之鼓舞,一遍又一遍,给予他们衷心的祝福:真好。

胜负之外,还有来自对手的尊重与体谅。女子4×100米接力赛后,张雨霏站在一位受受采访的日本选手身后等待,原来她是为了与她的对手——曾经因身患白血病而离开泳池的池江璃花子说话,采访结束后张雨霏拥抱了她。记者问她说了什么,她说:see you next year。还有什么比来自对手的期待更温暖的鼓舞吗?“凡尘”组合在羽毛球决赛中输给了印尼组合,34岁的印尼老将波莉跪地痛哭,而两位中国姑娘主动走上去,一直安慰她:不要哭,你赢了比赛,你要开心啊!输给优秀的对手不会带来痛苦,只会激发起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决心。

竞争之外,还有既希望自己赢也希望对手成功的愿望。女子平衡木决赛,当最后结果出来,中国选手管晨辰以最高分获得金牌时,同伴唐茜靖一把将她抱起亲吻,身后的两位美国选手的反应更加令人动容。名将西蒙拜尔斯看着她们,笑容灿烂如夏葵,苏妮莎虽然戴着口罩,却能看到有巨大的喜悦顺着眼角的波纹溢出,女孩们真情流露的画面,让人觉得体育友谊如此美好。值得注意的是,在管晨辰比赛时,敏锐的镜头也捕捉到了一个紧张的身影——苏妮莎,她像一位操心的“老母亲”为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揪心祈祷,管晨辰平稳落地时,更是跳起来为她欢呼鼓掌。对手间的友谊从何而来呢?对同一件事情的热爱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的经历使他们惺惺相惜,对对方的欣赏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什么让竞争中的人灵魂更加纯粹呢?是对对手无私的爱。

已故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同类。”无论是竞技场上还是其他领域,我们的对手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正面面对的人,还有诱惑、欲望、心魔、时间等等。打败对手并不是终极意义,在与对手的抗衡中学会活好自己其实更为重要。

框不住的女性之美

“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一位网友带出的关于女性运动员之美的话题引发了热烈讨论。近年来,有一批女性通过短视频为主的渠道,以装弱、卖萌、伪装少女、软色情等媚俗内容取悦市场迅速获得红利,同时也将大众审美挤压进了一个狭窄的空间,形成了“白幼瘦”这样畸形单一的审美取向。但审美本身就是一项主观活动,有多少人就应当有多少审美观,人类创造出再多的关于美的词汇都不能囊括。现代社会审美的单一化违背了其发展规律,这是是资本和欲望操纵的结果。在美的历史上,从来都不需要这样的操纵。柏拉图说,“美是真的光辉。”贝尔纳也认为,“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如果一个人要通过伪饰来获取美的标签,那么她就失却了美的可能。我们的眼睛在浏览了太多同质性包装后变得麻木,当女性运动员出现在视野中,关于美的丰富感受才又被唤醒。

田径运动员那希腊雕刻般流畅的肌肉线条,储藏了四季阳光的肤色,显现出自律健康的生活痕迹。与之相比,那些锥子脸、A4腰、筷子腿、直角肩显得多么干瘪而苍白。四位绑着哪吒头的短跑女将在4×100决赛跑道上飞驰时有如脚踩风火轮,在每一道传递人类对速度的崇拜。举重运动员健硕的身躯蓄满了数年训练沉淀下来的坚韧力量,他们能举起数倍于自己身体的重量。李雯雯在最后一举喊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当她放下杠铃向镜头比心时又是如此率真可爱,她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了,女孩既能储存巨大的力量,也能释放可爱的能量,任何用“柔”或“刚”的单一面去评价女孩都是偏狭可笑的。巩立姣将铅球投掷出那瞬的爆发使镁粉在空气中震颤飞扬,那是她十一年的不屈意志最终绽放的胜利烟花,当她举着鲜红国旗泪目纵横地回敬梦想时,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孙一文夺得击剑冠军后高举双手、高踮脚尖,躯体后仰成一道帅气而富有张力的生命弧线,这一幕让人感叹,运动原来可以如此优雅。全红婵的纯粹专注之美,陈雨菲的坚韧不拔之美,朱婷的霸气进攻之美,孙颖莎的沉着冷静之美,管晨辰的古灵精怪之美,杨舒予的阳光英气之美,杨倩的波澜不惊之美......女性运动员们的美在她们各自的领域完美盛放。她们的美天然去矫饰,折射出生命内部的光彩。是什么让“生如蚁”的人类可以“美如神”,我想,应该是人对于生命质量的执着追求。希望每一个女生都了解到自己的独特,从真实的轨道滑向美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只推荐奥运这样的“真人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