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看了10页,我就合上。决定去买一本,因为我要画杠杠。而且,这感觉是本可以常常温习的书。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觉得被启发,也有很多地方觉得讳莫如深、半懂不懂。至少有十几处画上了小问号。

也不知是不是思想本身的力量,很多地方的语言也是很美的,充满了巨大的感染力,空谷回音,绵延不绝。

开悟?

佛陀把“开悟”定义为“受苦的终结”(the end of suffering)。

“本体”(being)超越生命形式,深深根植于每种生命形式之中。作为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时,你就会感觉到本体”。

而开悟,就是一种觉知到本体的状态。

如果在你身上没有爱和欢乐的散发,没有对万物的临在和敞开的话,你就没有开悟。

判断是否开悟的另一个方法是,看一个人在困难或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如何行事。因为挑战会让你的无意识以痛苦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恐惧、愤怒、防御、批判、抑郁等。

思维认同&强迫性思考者

而开悟的最大障碍,就是对思维的认同。

作者说,认同于思维使人们进行强迫性的思考。不能停止思维是一个可怕的烦恼。确实,这点我们深有体会。这大概也是冥想开始风行的原因,我们必须借助一些练习、一些努力才能停止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活动。

正是这种一刻不停的思维活动让我们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它创造出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不断投射出恐惧和苦难的阴影。”

比如,心理上的恐惧(不安、焦虑、紧张、压力、畏缩等)总是源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而非“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如果你被思维控制,失去了当下的力量,这种焦虑就会如影随形。当下的事情是你可以应付,而你无法应对存在于思维之中的事情。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而对大脑无意识地认同,会让我们变成思维的奴隶。

超越你的思维

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是无用的。甚至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这导致了生命能量的严重损耗。

我们之所以会对思维上瘾,是因为我们从思维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取自我的感觉。这个虚幻的自我即“小我”。对于小我来说,当下时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将来才是重要的。

在“无念”(有意识,无思维)的状态下,我们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小我

只要小我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你就不会真正得到安逸(即使有,也是短暂的)。小我需要认同于外在事物,它需要不断被维护和喂养。最常见的自我认同与财产、地位、名望、外表、人际关系、种族等有关,但所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你。

当死亡来临时,会带走所有不能代表你的东西。生命的秘密就在于:“在你死亡之前死亡”——并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死亡。

痛苦之身

90%的时间里,痛苦之身可能在你的体内都处于休眠状态(对于一个极端不快乐的人,可能是100%处于活跃状态)。但是很多心灵导师说,痛苦实际上是一种幻觉。它的生存取决于你对它无意识的认同,它在“临在”的状态下没法存活。

保持临在,对痛苦保持关注,守卫你的内在空间。你需要充分地保持注意力,才能直接地观察痛苦之身并感受它的力量。这样,它就无法控制你的思维了。

将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心的感受上,了解到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别去想它,别让你的感受变成大脑和思维,不要去判断或分析它,别在其中寻找你的身份认同;保持临在,继续观察你的内在;不仅要觉知到你情绪上的痛苦,更要觉察那个沉默的观察者。这就是当下的力量,这就是你自己有意识的那种临在的力量。

在本书第六章,作者还提到:如果我们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内在,就会任由情绪放任生长,甚至合成痛苦之身。痛苦之身就是以我们的负面能量为食的。

在第十章,作者再次提到:

给痛苦以时间,会让它持续下去,时间就是它的生命血液。用你强烈的临在意识去除时间,它就会消亡。

深深地进入当下

当你与思维认同时,你就陷入了时间的陷阱:你会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之中。而非接纳当下时刻。你越多地关注过于和未来,就会越多地错过当下,而当下是唯一真正存在的东西。

禅宗说:若非当下,何时?在当下这一刻,当时间缺席时,你所有的问题都会消失。

保持临在:随时观察你的思维、想法、情绪以及各种情况下你的反应。不要去判断或分析你所观察到的内容,就只是观察你的想法,感受你的情绪,关注你的反应,而不要把它们变成个人问题。

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由积累了心理时间以及对当下时刻的拒绝引起的。

暂时忘却你的生活情境,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生命上。

你的生活情境存在于时间之中。/你的生命则是在当下。

你的生活情境是思维创造出来的。/你的生命则是真实的。

当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你不可能有任何问题。一个情境出现时,我们要么是去应付它,要么就是去接受它,为什么要把它转变成问题呢?

“问题”的意思是,你在心理上不断琢磨某种情况,而没有真正地在当下采取行动,并且你还无意识地把它变成你的自我感的一部分。你被你的生命情境所累到,以至于丧失了对生命的感觉,存在的感觉。

当你不再迫切地想逃离当下,本体的喜悦就会进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之中。据说这也是种优美、古老的灵修方法,叫做“业力瑜伽”,主张不执着于行动结果,仅仅关注于行动本身。

一般的无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临在意识是很难被体验到的,而只是在不同程度的无意识中徘徊。

什么是一般的无意识呢?——即你认同于你的思维、情绪、反应、欲望等。这是大部分的正常状态,我们被思维控制,感觉不到本体,这不是剧烈痛苦或不快乐的状态,但是会有持续的不安、不满、烦闷或紧张。(此处作者有个很好的比喻,这就像持续的、分贝很低的背景噪声,比如空调发出的嗡嗡声,你可能没太在意,但是当它突然停止时,你会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而当事情出差错了,当生活遇到巨大的挑战或损失(注意,也有可能是想象的),或当亲密的人发生冲突,普通无意识的不安状态就会转变为深层无意识的痛苦。

瓦解一般的无意识状态

为了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我们要努力将意识之光投入无意识之中。先学会处理普通的无意识,虽然这并不容易,因为它太普遍,太难察觉。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观察来养成监控自己思维和情绪状态的习惯。问自己“此刻我很自在吗?”“此刻我内心发生了什么事?” 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体上,通过练习,加强自我观察及监控内在状态的能力。

当负面思维来袭,承认它的无益处是非常重要的。消极心态不是处理任何情况的最好方式,而且它会创造更多痛苦和不幸。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培养高度的意识来提高对它的免疫能力。

抱怨通常是人们对本然不接受的表现。当你抱怨时,你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受害者。……要么离开,要么改变,要么接受。放下内心的抗拒,接受此时此地。

你感到忧虑吗?你是否经常想到“万一”?如果是的话,你就是在认同你的思维,思维把自己投射到未来的情境中,并创造了恐惧。你是无法应付这个未来的情境的,因为它压根就不存在。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幻觉。

你的目标是否占据了你大部分的注意力而让你把当下当成达到未来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是否夺走了你所做的事情本应带给你的欢乐?你是否在等待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你有这种思维模式,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成就,你的当下时刻永远不够好,你的未来似乎永远会更好。

人们总是用一生来等待开始新的生活……任何一种形式的等待,都让你无意识地在你的此时此刻创造了一种内心的冲突:你不需要此时此刻,你把希望寄托于未来。丧失对当下时刻的意识,会大大降低你的生命质量。


临在状态

临在是一种纯意识——从思维中收回的意识。强烈的临在状态让我们从思维中解脱出来,这时我们会非常平静,而且精神高度集中。

作者举了一个禅宗大师测试弟子临在状态的例子。高度临在的弟子能躲避身后袭来的棍子。而无意识状态的弟子则不能,因为他们沉浸于思维之中,心不在焉。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临在状态会帮助我们深深根植于自己内心之中,否则,有巨大能量的思维会像一条狂奔的河,把我们拖进急流中。

进入未显化状态的大门 Portals into the Unmanifested

*当下。这是进入未显化状态的主要的大门。

*停止思维活动。从简单的事开始,比如有意识的深呼吸,专心地观赏一朵花。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在思维流中创造间隙。

*臣服。放下对本然(事实)的心理-情绪的抗拒。抗拒会加强小我所赖以生存的孤立感。

*寂静。将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寂静上而不是声音上。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寂静,会创造内在的寂静。

在本章中,作者提到了“空间与时间的真正本质”,优美隽永,令人深思:

空间的内在对应是寂静,无限深入无念的领域。时间的内在对应物是临在,永恒的当下的意识。

当空间和时间作为未显化状态——无念和临在——在内在被实现时,外部空间和时间继续存在,但是它们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世界,同样继续存在,但是它不会再约束你。

佛教说:借假修真。未显化状态通过这个世界并最终通过你,才能知晓它自己。——从这个角度说,你是多么重要。

开悟的爱情关系

作者所描述的爱情关系是非常高层次的,没几个人能实现,但是作为一种目标,确是很值得了解和追求。

他说,真爱是没有对立面的,因为它超越大脑(思维)而产生。

如果在爱情关系中,你既体验到了爱,又体验到了爱的对立面——攻击和情感暴力等——那么你可能将自我依恋和沉溺上瘾与爱混淆在一起了。(无论你上瘾的是什么,你都是在用它们来掩盖你的痛苦。当上瘾和沉溺无法再满足你的时候,你的痛苦就会比以前更为强烈。)

如果你的“爱”有对立面,那么就不是真爱,而是小我对更深层、更完整的自我感的需求。它是自我拯救的替代品。

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在爱情关系中灵修:

保持对当下这一刻的觉知,尤其是对你内心状态的觉知。如果你愤怒,请感知你的愤怒。如果你嫉妒、防卫心重、好胜,你的内在孩童需要关注或任何一种情绪痛苦——无论是什么,请承认那一刻的事实,掌握那一份觉知。

如果你对伴侣的所有无意识行为都作出反应,你自己就会变得无意识,但是如果你能记得去觉知你的反应,你就不会迷失。

不要互相指责对方的无意识行为。从你开始争论那一刻起,你就开始认同你的心理观点,并且你不仅在为这种心理观点辩护,而且还在为你的自我感辩护。这时,小我占据了主导地位,你就变得无意识了。

当你的伴侣做出无意识的行为时,请放下所有的批判:

批判不是将某人的本质与他的无意识行为混淆起来,就是将自己的无意识投射在别人身上,并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他们的本来面目。放下批判并不是指你没有认识到障碍和无意识的行为。它是指,承认无意识行为而不对其做出反应或判断。

学会在不责备对方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学会用一种开放的、非防御性的方式倾听你伴侣说话。

放下批判,保持意识,否则当两人都深陷痛苦之身,就会引发无意识的情感暴力、野蛮攻击和反击。

超越幸福和不幸

人们生活中大部分不好的事情都是由无意识而引起的,它们是小我创造的,作者把它们称为“戏剧性事件”。

大部分人都会有他们钟情的戏剧性事件。他们的故事就是他们的身份。小我控制着他们的生活。

地球人只有人类才有消极心态,其他的生物是没有消极心态的。作者将猫称为“禅宗大师”,“请观察它们何等安逸、何等宁静、何等完全进入当下时刻。”

请观察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让它们教你如何接受现实,向当下屈服。让它们教你如何获得本体意识,教你成为你自己,使你变得真实。让它们教你如何生活,如何面临死亡,如何无惧生死。

慈悲的本质

慈悲是你与众生之间的一种深深的联结。在形式层面,你们共同在生死与无常里存在。在本体层面,你们共享着光明的永生。真正的慈悲是超越同情心的。

注意,此时此地,请保持警惕!

当消极心态出现时,不要将它视为失败,将它视为一个有用的信号:“快保持警惕,远离思维,进入当下时刻。”

当消极的事情来袭,把你自己看成是透明的,让它们“穿越你”……不要产生消极的心态或做出无意识的反应,像防卫、攻击或退缩……不要去抵抗,就没有人受到伤害。

任何你完全接纳的事情都会把你带进宁静状态,这就是臣服的奇迹。

臣服的意义

臣服是一种随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又深刻的智慧。也就是放弃对当下的抗拒,无保留地接受当下。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而不给它贴心理标签,接受当下,然后采取行动。(这有点像我们平常说的冷静?)所以臣服不是消极应对,而恰恰是拒绝消极心态。

这部分作者有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就像在浓雾弥漫的夜晚,你拿着一个手电筒前行。浓雾就是你的生活情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手电就是你的意识临在,明亮的空间就是你的当下时刻。

在臣服状态中,你会清楚地看到你需要做什么,然后采取行动,一次只做一件事,而非将注意力集中在未来需要做的一百件事上。

在谈到个人关系中的臣服说,作者也是逻辑自洽的。我们当然可以说不:

当你对一个人或一个情境说“不”时,让它产生于你对是非的清楚了解和你的洞见,而不是你的反应。

一个非反应的“不”,一个不带消极情绪的“不”,不会创造更多痛苦。

因为真正的臣服是放下整个争斗的心理-情绪的内在能量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