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doc:误传千年的十二句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是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为「裨将」的谐音。「裨将」古指「偏将」「副将」。而「臭」在这里的意思是「水平很差」。该句原意:三个水平很差的副将的智慧 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错写成「皮匠」。
【注意】
裨=衤[衣] + 卑。读音有二:① 裨益,音蔽。② 裨将,音啤。
此字还有一种写法:禆=礻[示] + 卑。经查阅百度词典,此字实为「裨」的讹变字,读音与字义方面,此二字完全相同。
裨 [pí]
形声。从衣[衤],卑声。
本义: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一种次等礼服。同本义 [second-class formal attire]
裨,衣别也。——《说文》
侯氏裨冕。——《仪礼·觐礼》。注:「 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
裨[pí]冕鴵[xiāo]搢[jìn]笏[hù]。——《礼记·乐记》。注:衣衮之属也。
裨冕以朝。——《礼记·玉藻》
又如:
裨衣[古代帝王所穿的次等礼服;又诸侯的礼服也叫裨衣]
裨冕[着裨衣,戴冕。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与衮冕或上一等冕服相对而言]
(3)、《不见官材不落泪》:原句「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官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官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官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原句「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指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此玉或指先秦著名玉匠卞和,于楚国深山中发现的璞玉,后开凿打磨成「和氏璧」。
(5)、《不到黄河心不死》:原句「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楚霸王项羽曾自刎于此。乌江讹变作黄河,暂不明所以,让人费解。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大概因川渝地区对「鞋子」的发音类似「孩子」,所以才有此讹变。
(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亡八旦》: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亡八旦”。
(9)、《无毒不丈夫》: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的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註:此句的演化版,应该也属于下古时期诸评书话本的自行套用,以辅助情节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
(10)、《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原句:『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两个认识不全。常将它们做及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於文明礼帽之外。
编者註:对此一句,个人认为应当两说。原句倡导法致平等很不错,但社会进程中难免出现反例,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熟知的这个句子。从音韵角度考虑,原句还可写为『刑不尊大夫,礼不避庶人』。
(11)、《床第之私》:原为「床笫之私」。大家请注意,不是「第」而是「笫」[zǐ]。是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
(12)、《无奸不商》: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外加一条
13. 「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此句典出《论语•阳货第十七》第25节。
註:〈阳货〉是《论语》第十七章。
该小节原文:子曰:「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众所知,上古汉语无「逊」字,常以「孙」字通假,见上文所引。而「汝」字用「女」来通假,也并不罕见。按此逻辑,原句中的「女」字,极可能为「汝」字之通假。
且分析语素,表示女性的「女子」一词,似不符合上古汉语构词规律。就像「妻子」在古汉语中,通常只表示「夫人与子女」,而非单指「夫人」。
原句中既定为「汝子」,则意思变为「你(家)儿子」。原句句意 变为:也就小人跟你家孩子难伺候了!
另,原句中的「难养」一词,除「难伺候」外,还可解释成「难共事、难相处」。
[ 下面这段是之前写的 ]
此一句,我曾见网文称句中「女子」应为「汝子」。
理由:此句典出《论语》,属上古汉语,而上古汉语根本不存在词义与今相同的「女子」一词!即便先秦的人(在古籍中)提到「女子」,意思也应为「女人和孩子」。而「汝子」意为「你的儿子」。孔子将「汝子」与小人并论,可知此子品行定然拙劣不端。
至于此句「女子」之「女」究竟是否「汝」之通假,暂不可考。且此句典出《论语•阳货第十七》第25节,该小节是孔子自己说的独立的一句话,并未涉及前后上下文,故无法通过语境来判断。|
另据「古籍全文检索」的初步结果,并未找到上古文献〔先秦~两汉〕中含有「女子」一词的章句。就个人查到的最早的一个出处,见下图。
下图中章句出自: 史部 > 志存记录 >《九州春秋》西晋·司马彪 [编著]。
司马彪[? ~ 306年],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六弟 中郎司马进之孙,高阳王司马睦长子,西晋宗室、史学家。代表作:《续汉书》《九州春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