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大师》听书笔记

听完弘丹老师讲的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之前弘丹说成长课程里,弘丹老师讲如何面对情绪那个环节很相似。


而且通过那次的课程,让我在生气时进行了深度思考,并进行了书写。现在想想这个举动和现在弘丹老师讲的愤怒日志类似。


比如这次弘丹老师讲到的分析愤怒的深层原因,是对诱发事件的不合理原因或者是对诱发事件的评估出现了不切实际的期望。


记得上一次愤怒,我就是按照弘丹老师说的,先停止,然后好好面对生气,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这么生气、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原因等并深度思考。


就是上次的这个深度思考,让我发现了潜意识里的伤,并很好的去面对它,接纳它,疗愈它,并最终与它和解,而且还是通过书写的形式来逐层深入的去分析,边写边思考。


从那之后我没再生气过。


另外通过听这本书,发现它和樊登老师讲的“不吼不叫的沟通”以及情感引导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这几部分内容有互通性。


尤其是不吼不叫的沟通,就是告诉我们,在和孩子沟通前,要先认识自己吼叫背后的真正原因:有的是来自自己童年时的伤痛,有的是潜意识里被唤醒的问题,还有就是出发自己愤怒吼叫的点等等。


但所有这些,樊登老师讲得要解决的前提就是,先接纳自己,不要否定自己,然后建立反馈机制,下一步就是执行,然后再进行正向反馈。


就是当自己在进行正向反馈时,一定要发现自己进步的点,比如这次又生气了,但是没有语言暴力了,或者这次没有打孩子,总是比上一次又有进步了,然后计划下一步再怎么改进。在进行正向反馈。


这一点就和弘丹老师讲的《情商大师》里的“自我同情以及如何用自我同情克服消极愤怒”就很相似。


从佛法的角度讲愤怒的话,我感觉就是自己的执念太重,就是因为自己的执念,又或者说是贪念太重,贪虚荣心、别人说你一个不好,拿你和谁谁一对比,你就不如那个人,为此而愤怒、嫉妒;贪恋安静、正在享受某个静怡的时刻时,被喧闹打破,便会愤怒生气;贪恋舒适圈,不想做出改变而愤怒、焦躁。


细细想想,哪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呢,有时候的愤怒也是来自内心的不确定而产生的焦虑。


而那些不确定,恰恰也是自己想要的太多,没有一个聚焦。什么都想抓住,而又什么都抓不住。烦恼和愤怒便随之而来。


如果我们只确定一个,深耕一个,从因上好好的去努力、学习、,结果虽然没有预想的那么完美,但是有进步,有惊喜,就还会有新的希望。这就是在“果”上随缘。而不执着于“果”。


我想,这样的释然会更让人自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商大师》听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