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梦,一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熙宁八年(1075年),三十八岁的苏轼在被贬的密州提笔写下了他对亡妻王福的幽深的思恋。十年,生死相隔,爱未断。爱妻的香消玉殒并未让爱随着时间的荡涤而随风而去。决然相反的是他心间今年累月,越积越厚的思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才会在正月里,穿越时空,让自己与温文尔雅,娇媚可人的爱妻在梦中再度相逢。

他与王弗的情投意合,珠联璧合似乎是命中注定之事。就连他们的缘起都是诗意与浪漫的。

那一年,苏轼20岁,王弗16岁。意气风发,情窦初开的年纪。那一年苏轼被父亲送到中岩书院读书,聪颖好学的他得到了他的老师同时也是王弗之父-乡贡进士王方的喜爱。中岩书院下,有一泓碧水,静时如明月,读书时的苏轼常驻足于此欣赏美景。但他叹到“好水怎能无鱼? ”于是抚掌三声,竟有鱼儿应声而出,自在畅游。富才情的他可惜到如此美景却无美名,遂寻老师,广征池名。但是,老师对俗名都不满意,又让苏轼自己命名,于是他在思索之后,脱口“唤鱼池”,当适时,王弗派丫鬟送来纸条,打开,众人惊叹。纸上三字,“唤鱼池”,一见钟情,自此便始。然,这见只是见“字”。心有灵犀的二人,命运在此开始交集。

不久,王弗之父将王弗许配给苏轼,才子佳人,不久就要比翼双飞。夫复何求?

初识之时,这位“敏而瑾,汇而谦”的蕙质兰心的大家闺秀并未在他面前显露过半点才情,只是谦逊的称自己仅读过一点书。

然而天资及佳的她记忆力超群,甚至超过了苏轼。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写道“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通也”知书的她,用了整日的悉心陪伴,与苏轼在“自有颜如玉”的书中一同尽情徜徉。

这伴读,苏轼未曾写明是在婚前还是婚后,但想来应是二者皆而有之。结偶前,二人互通新意,壁合后与诗书一同走过漫长岁月。

然而,二人绝非尽是花前月下,甜言蜜语。苏轼生性直爽率真,识人难免不清,其父最为担心这一点,王弗也终日牵挂。甚至在苏轼会客见友时,王弗会偷听,借此来帮苏轼分辨所交之人是否值得。苏轼或许不会喜欢这样的举动,但是曾经与他密切往来的所谓君子之交,在他被贬之时,面目狰狞,大力陷害。王弗的初衷是真正的被他所知了。才会在文章中承认王弗是他的贤内助。但命运让幸福的佳人在十一年的甜蜜之后天人永隔。治丰二年(1065年)三月,王弗,这位苏轼精神上的年近27岁的神仙眷侣走向了她命运的最终归宿-化为尘埃。留苏轼一人独自对抗跌宕起伏的人生。

生与死的距离如果可以丈量,或许就是苏轼笔下的十年。他对王弗,对他们的爱情难以忘怀。没有了她,他的世间凄凉无人诉说。没有了她,他的生命暗淡无光。十年,他的生是伴随着她的死留下的冰冷,孤寂,落寞。

时间白了他的双鬓,累了他的身心,却抹不掉他的深爱和思念。即使此生不能在相见,但是在梦中,他依旧可以看见小窗旁边,铜镜之前,花容月貌的她正在精心梳妆打扮。在她娇媚回头之时,如水的目光与他的双眸交织。相爱的两人因爱在此时无言对视,但是他略微干涩的眼角上两行热烈早已抑制不住的滚滚而流。在她逝去的这些深深浅浅的岁月里,他每每想到曾经的厮守,曾经的美好如金风玉露一般的相逢总是会令他痛苦如刀绞。

他每年都会因了她的消失而感到肝肠寸断,这年年的追思,他是忆起了他们初识的模样。那深种着郁郁青青,遒劲有力的松树的回忆之地,据考证,并非王弗的墓地。却与中岩书院之景,极为相似。他在岁岁的轮回之中,执念似的回忆着他们在书院相识,伴读的日子,那些无声地流过他人生的美好。

某一夜,一轮姣姣的明月高挂在没有一点星子的夜空,深远幽静的苍穹之下,年轻的二人脸上洒下了月光像披了一层柔纱。如水的目光伴着如水的月色在二人身上恣肆。倩影伴着青葱松树的树影一同留在了苏轼的内心。

明月依旧,这段爱情何时才能翩然重至?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年,一梦,一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