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当代文化名人意义重大的祖屋?

如何打造当代文化名人意义重大的祖屋?

——历史和它的诗篇不在远方,而在当下!

一间荒废修缮后也不再居住的祖屋,如何去定位它的历史意义和未来的价值,是比较烧脑的。作为乡贤一般会做些什么呢?古代的乡绅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乡绅在当地发挥着怎么样的作用?闲置的房子的意义何在?如果只是家会不会狭隘点?如果公开部分区域成为某种文化场所房子会不会因人的流动而活了?它在一个村庄里是不是可以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如此等等。


精神的家园与情感的纽带——关于“故居”的回望


一座废弃的祖屋,即使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的价值依然可以存在着;它是你的根系、是你的精神家园、是你的情感纽带、更是你的福址和未来,请不要忽略它,它是你来时的路也是你回归的途径。

受托于信任,当然更加不敢怠慢,站在当下的十字路口,回望逝去的岁月,展望未来的时光,就像放电影似的涌现出可以想象得到的画面。共同从一片土地里走出来,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这片红土地的基因和特质,更能有同理心去理解所要赋予和回馈这片土地的意义何在,这是主人做出选择的智慧体现。而我所要尽的最大努力,便是付出理解和同理心;专业和技能只是一种手段,思想、情感、文化所要承载的才是最好的创意和落脚点。

“乡绅”已经是一个被遗忘到历史尘埃里的词语,复苏它不仅仅是一种被称为“情怀”的细胞,而是一种历史、现实和未来责任;在它已经缺乏土壤的土地上,实现它只能是一种妥协的中庸方式,也就是俗话说的“接地气”。在游子的情怀里,回不去的乡村是诗和远方,是充满祥和的、温情的。那些“耕读传家”“地接芳邻”“慈惠”“清慎”“瑞笃”“蔚然”等等,会让人依稀感受到村落里曾经飘荡过的诗雅风韵和深藏着的家风,同时充溢着内在的道德修束。当今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等等,已经没文化地失去了风雅,失去了民风良俗的表率,失去了乡村传统的坚守和精神的追求。

所谓“乡绅”,分为“官绅”“学绅”和“商绅”,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一部分是经商的有商人身份的士绅,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或富饶的物质,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引领当地的发展,代表并塑造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最终成为榜样激励着后辈。

虽然,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变,打破了社会城乡原来的平衡格局,乡村的优秀人才也因为在经济收入、教育医疗资源配置等倾斜的原因流向城市,乡村已然成了一种远方的念想。最重要而且可怕的是,乡绅群体的消失,让乡村失去了文化、文明和历史习俗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作为旅居京城的文化乡贤,祖屋的复苏和修缮作为“根脉”的记忆和情感的纽带,重拾起作为榜样的力量成为一种文化的使命和精神的传承载体,翻新和修缮并让祖屋成为自觉的精神,成为本地村落的一种精神符号,同时具备个人的精神家园;祖屋的重构及传承对于乡村文化意义重大,因此需要重点去思考祖屋如何得以再次焕发它的未来价值和人文意义。

既然不需要承载日常起居功能,如何集聚人气而不因为闲置就产生腐霉之气?这就需要用开放式的部分空间去聚焦接纳部分人群。例如:过厅、堂屋、连廊、院子等等就可以敞开,乘凉下棋、老人们串门聊天、孩子们集体学习......以文化艺术的磁场吸引文化艺术爱好者成为小部分民众的文化场所。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将整体建筑规划为类四合院式的院落,有大门、照壁、连廊、复道、院子、厅堂、厨房、天台、厢房、主楼。主体在原有基础上修缮加建为有阳台露台的两层楼房,围合部分修建为有瓦顶红砖墙的镂空式连廊复道。一楼基本作为公共区域,客厅和连廊作为主人书画篆刻作品的展示演示区域,厅堂可同时具备书塾功能以便有志愿公益教育的老师使用;二楼则修缮为卧室厢房,作为远方主人归家时的休憩间。虽然,部分空间作为开放的小众民众的文化场所也许是一厢情愿的情怀,必将存在现实问题苟待解决,但因为它的包容性以及未来的延展性还是具有一定张力的得以满足可长远的规划。

远在他乡的游子有着挥散不了的深入骨髓的情怀,就像味蕾一样带着家乡的味觉跟随着他一辈子。祖屋在,祖宗的香火和庇佑就在,祖祖辈辈的默佑会让一个姓氏或者一个即使流散的家族生生不息。作为主人的乡贤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和理想,决定了修缮祖屋既纯属一种情怀的回归,也会因为血脉的记录和使命感让祖屋再次发生空间磁场的功能。虽然在实际使用当中,也许它不需要作为日常生活的起居处,但作为这一个人或这一代人的这段路程当中,理应承担的一种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实实在在地做件事,也是丰富了短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发挥出一种传承的力量和迷人的光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打造当代文化名人意义重大的祖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