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后的1995版电影《红字》,霍桑会生气吗?

作者|桨小嗯

电影《红字》改变自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

在讲小说《红字》之前,先和大家聊聊电影《红字》。



1

电影《红字》以女主郝思特•白兰的女儿珠儿为第三人称,叙述完整个故事。1666年,白兰心怀希望,踏上美国马萨诸塞海岸殖民地,等待丈夫归来。


当时,清教徒掌管着马萨诸塞海岸殖民地。教条即法律,所有信徒都受教条管束,稍有违背就是“异教徒”,会被驱逐,严重的会被绑上刑台,被绞死。


上岸后,作为学识渊博的医生太太,白兰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信徒之一。考虑到白兰长得漂亮,担心她一个人住会出“幺蛾子”,教会打算找人和白兰一起住。但是,自有主见的白兰以丈夫不久将归家为理由拒绝了。



她一个人住在偏远的小房子里,一边劳作,一边等待丈夫归来。事实上,她一点也不期待丈夫归来。她与丈夫,只有婚约,没有爱情。


几天后,白兰在小屋后的森林里遇见了牧师丁梅思戴尔(加里•奥德曼饰演的,超级帅)。两人一见钟情,恨不得立刻在一起。但是,由于教条主义限制,两人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没有越轨。



直到一天,丈夫的死讯传来,白兰感觉自己解脱了。两个相爱的人终于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互诉思念,一起呆了一晚。


不久后,白兰怀孕。教会以通奸罪名逮捕了白兰,要她供出孩子的父亲。白兰自知,若说出真相。她和牧师,还有肚子里的孩子都会被绞死。为了保护爱人,白兰不肯透露半个字。



2

为了让白兰说出真相,教会想了一个又一个法子,作者也借此考验这位年轻貌美的女人。


教会将怀有身孕的白兰扔进监狱,足足关了六个月。然而,白兰忍着痛苦,在监狱里生下女儿,依旧没有透露半个字。


原本以为已经死了的丈夫,却突然回来了。丈夫得知白兰通奸的事,气急败坏地殴打白兰,逼着她说出那个男人的名字。倔强的白兰,还是什么也没说。



明明知道白兰通奸,却找不到任何法律条文惩罚她。教会感觉颜面扫地,受到了羞辱。他们将白兰从监狱里放了出来,再次绑上邢台,要求她说出通奸者的名字。


白兰不肯。


为了惩罚她,教会让她终身佩戴红字A(通奸Adultery首字母),受所有人唾弃。



④即使受尽屈辱,白兰仍然没有供出孩子的父亲。没辙的教会只好胡编乱造,说白兰通奸是受了女巫的蛊惑。他们开始惩罚白兰的身边人,接生婆、服侍她的奴隶,还有……才几个月大的女儿。



最后,教会又一次将白兰绑上邢台,决定绞死她。面对死亡,坚贞不屈的白兰还是不肯透露半个字。


这时,牧师慌了。他跑到邢台上,供出了自己,甘愿和白兰一起被绞死。


邢台下,所有人都在喊:“绞死他,绞死他。”没喊多久,印第安人冲了进来,整个殖民地海岸发生暴动。牧师带着白兰和女儿逃走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3

电影《红字》的结局是个喜剧,很圆满。但看过之后,心里总觉着怪怪的。在霍桑的小说《红字》里,牧师是基督徒,由于太过自责,摆脱不了内心的红字“A”,自杀了。女主戴上红字“A”后,靠着勤劳的双手独自抚养女儿,即使备受非议,也不愿离开曾经与恋人相爱的马萨诸塞海岸,不忘帮助那些贫苦的人。



周围人对女主的态度由最初的唾弃转变成了友好、信任、敬仰,红字“A”不再是罪恶,而是“爱”(Arthur Dimmesdale丁梅思戴尔)、“能干”(Able)和“天使”(Angle)的象征。在电影里,红字“A”出现过几次,从绞刑架露面到最后女主一家离开,被珠儿扔在地上,它完成了“罪恶”到“自由”的转变,却令人难以猜透其它寓意。电影《红字》,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字“A”的作用。



小说《红字》讽刺了扯蛋、泯灭人性的教条主义,歌颂了女主白兰的坚贞不屈以及反抗精神。牧师的挣扎与死亡,一方面展示了他在自由与信仰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象征着教条主义必将消亡的事实。


电影《红字》结局虽圆满,但比起以悲剧结尾的小说《红字》,少了很多信息,韵味,对观众的冲击力也没那么大。大结局突然而来的暴动情节,感觉过于巧合,有点刻意而为之。圆满的结局之下,“郝思特•白兰之墓”,有点画蛇添足。



被改编过后,电影《红字》和小说《红字》最大的相似点,是歌颂了女主白兰的反抗精神。电影表达的内容,虽然没有小说深刻、丰富,但也算抓住了主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编后的1995版电影《红字》,霍桑会生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