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又一山人:本来无一事 何处惹尘埃

注:文章为本人原创,发布于《Elite侨鑫汇》,版权归属侨鑫国际,禁止转载。

当浮世喧嚣噪动,人人欲有所为,又一山人何以渐悟空、无之理?本期一起听他分享。

作品:《无常》

又一山人(Stanley) / 原名黄炳培,1960年生于香港,其设计、摄影及广告作品屡获亚洲及国际等大奖超过五百多项;2005年,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展出。

刹那感悟 大乘结缘

20年前,Stanley在广告圈就小有名气。有一年春节期间,他遇见一个刚出家的朋友,他跟朋友说道:“我希望有一天,以自己的能力推动社会和谐。”

朋友的回答让他大出所料,他说:“那和学佛没有冲突啊,因为这也是佛家最高理想。”原来佛家“吃素”与“戒杀生”是一个信念,都是为众生平等而工作的身体力行。就在这一晚,一颗与佛结缘的种子悄悄开始萌芽。Stanley开始吃素,也更加坚定了他的道路。

2001年,Stanley开始创作“红白蓝”系列。在看他眼里,红白蓝勤力,耐用,吃得苦,社会参与感强烈。“当时香港报纸中有很多负面新闻,它一定程度上可能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整体,所以我想要去做一些正面的推动。” 类似创作的社会题材还有《烂尾》,“烂尾楼是过去二三十年里一群活在大时代的人对前景、机会、人心和梦想的一场搏斗,是没有结果的结果。”Stanley希望自己的创作与社会有密切关系。

“之后渐渐接触佛学,听大师讲禅,修禅。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朋友说的佛家最高理想即是大乘。”Stanley补充道。小乘自利,只为自身;大乘利人,兼为一切众生。在社会中的人,就该负责起自己的责任。

“空”的告示板,曾记载千言及无尽过往,最后却皆归于“空”,终于无言。这是又一山人在新加坡《观空》展览中的重要一幕。“观空”,既闻,也思,亦修。

放下我执 创作修行

佛海无涯,禅修之路漫漫而长。Stanley先后追随过圣严法师和一禅师,不时进行禅修之旅,甚至尝试过短暂的出家。

“大多年轻人常说‘我想’、‘我希望’,我字当头。在佛家思想中,讲的是放下一己,不以‘我’为重心。将我放大,‘贪嗔痴’就多;自己太过丰满,又如何有承载的可能?”

真正做到“放下我执”不是易事。但修行讲究的是身体力行,透过切切实实地参与和实践,自然能慢慢接近“无我状态”,这比光想不做要来得深刻。

创作也是这样,也是一种修行。“一般人以为创作其实是output,其实是input。创作的第一个观众是自己,我要认同自身的观点,是一个思考,问自己是不是放得空。”所以,Stanley认为创作的过程,其实是愈发放下,愈发明白身负责任的过程。

无论是“大乘”,还是“无我”,Stanley逐渐透过作品反映自己在禅修中的理解,佛的哲学。“不要当佛教是一个很陌生的知识系统或是宗教信仰。其实佛学里的哲学观念并不讲述虚无、玄妙的事情,而是来自和反映社会的人之常情。这正是我希望,我的视觉创作能引起更多人思考和关注的东西。”

《从苏东坡想起八大山人》

展览中还有推翻创作常规的《从苏东坡想起八大山人》。竹是绿的,北宋苏东坡却以朱砂作竹;鱼游鸟飞似是定数,明末清初八大山人却使鱼飞、鸟游。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惯性了立场、观点,往往不能清澈透解世间人、情、物……于是,Stanley以摄影程式的实录创作,这是照片还是画?以此引发观者的种种思考。

方砖地上,以水当墨,挥豪字成,水发字灭,如此微妙的对应,如佛法中的色空,从有到无。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物专访|又一山人:本来无一事 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