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衣被后世之汉魏篇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中,说屈原作品,“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纵览文学史,信然也。

屈原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效其从容辞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留传作品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等。收入《楚辞》集中,为宋玉之《九辩》。

《九辩》为仿骚之作,开头渲染秋天的萧瑟悲凉,独特创造,乃悲秋之祖,影响很大。《九辩》主要写屈原事迹,融入了作者自身之遭遇与感慨。这种写法启迪了汉代一批仿骚之作。《楚辞》集中,《大招》序称:“屈原作或曰景差作,疑不能明。”其为屈原死后,楚人仿《招魂》之作。

汉代是楚辞流行的时代,继《九辩》之后,仿效楚辞,写屈颂屈,又融人自己的“裨词赞志”之作,绵延不绝。保存在《楚辞》集中的便有七篇,以淮南小山《招隐士》较有特色。另外,《垓下歌》《大风歌》等慷慨悲壮之楚歌,与楚辞同为楚产,声情自然接近。汉武帝《李夫人歌》《秋风辞》明显受楚辞影响。

汉代的主要文学样式是辞赋:一种是散体赋,一种是骚体賦。散体赋铺陈排比,接受了《招魂》《大招》《高唐赋》的影响,而虚设宾主,则在《卜居》《渔父》中已经存在。汉代抒情性质的辞赋,尤其是抒牢骚不平之情的,大多采取骚体形式。如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鵩鸟赋》以自伤。董仲舒写过《士不遇赋》,司马迁写过《悲土不遇赋》,都有不受重用的牢骚。

最著名的赋家司马相如,也写过好几篇骚体赋。今存有《长门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等,其后班婕好的《自悼赋》,也如《长门赋》,是一首宫怨题材的骚体赋。

汉代抒写自我的述行赋和言志赋,基本上也都采用骚体形式。如刘歆的《遂初赋》、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王粲的《登楼赋》以及班固的《幽通赋》、崔篆的《慰志赋》、冯衍的《显志赋》等等。此类赋都因作者被贬被放,遭遇不平而作,故多取效《离骚》。

东汉时张衡作《思玄赋》以寄情志,故取骚体。而后辞赋发展为抒情短赋,虽在形式上突破楚辞句式,但其内容则完全是楚辞的承扬。

魏晋时期,仿效楚辞之作也很多。曹植《洛神赋》受到《九歌》的启发甚为明显,其《白鹤赋》《蝉赋》等也都采用骚体抒情。嵇康对世事愤懑不平,因仿效《卜居》而有《卜疑》之作。阮籍《猕猴赋》为讽刺之作,以物喻人,对楚辞亦有所汲取。向秀悼念嵇康而作的《思旧赋》,欲言不尽,悲慨无端,也是楚骚风格的体现。左思之妹左芬作有《离思赋》,写宫中生活之凄清,有家难归的痛苦,远过于班婕妤的《自悼赋》,自然也采用了骚赋的形式。陶渊明作《归去来辞》,以辞名篇,其《闲情赋》更深受楚辞的影响,既用楚辞语句,复承其象征手法,可见深受屈原影响。

《世说新语》“任诞”篇说:“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可见当时巜离骚》之风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楚辞衣被后世之汉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