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听到两个同事聊天,说起自家房子的装修工人每个月赚得比我们都多。一个同事说咱们读了那么多年书,经济投入不比他们少,但是学出来又怎么样呢?
同事说他们做装修的,早的话初中毕业就出来学徒,只要认真、勤快、肯钻研,十几年以后手艺都是很好的,不是他们出去找活干,而是我们豁着人家来给我们干活啊!
这话是不假,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这个话题其实很有意思。读书,读了很多书,到底有没有用,到底有用在哪里?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是问问身边的人,有多少人愿意和装修工人对调人生?(这个问题没有任何贬义,只是一种探讨,而且我认为装修工人并不卑微,通过能力赚钱是最好的立足之本)
回答这个问题不是说说玩玩,而是认认真真思考后给出答案才行。
如果不愿意,那说明即使再羡慕装修工人挣钱多,你还是愿意选择相对轻松的工作和人生,或者再狭隘一点说,你更愿意做有点社会地位的人。
我不是说装修工人没有社会地位,而是依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和阶层划分而言,工人的层级依然在职员,特别是公务员之下。
不管机关单位的稳定公职有多少缺点,它目前仍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职业选择;不管每年辞职比例被炒得有多高,相对于继续留在体制内的人员而言,还是少之又甚少。
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一边抱怨着工资低没前途、一边羡慕着装修工人的收入,还一边乐此不疲地继续在温水里游荡的根本原因。
今天我不想过多的讲述公务员有保障、收入处于社会中等水平、有社会地位、有闲有面子等等这些原因,想说一说我这些年体会到的,公务员这个群体之所以被羡慕、而大家又不愿意拿它与别人对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社会评价。
02
先说我周末去看的电影《马戏之王》,男主角巴纳姆是裁缝的儿子,长大后娶了主人家的小姐,努力挣钱后给了妻子孩子上层人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他不仅仅需要金钱,更需要上层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所以他说服一个著名的上层社会青年演员加入自己的马戏团,接着通过捧红女歌唱家林德小姐让整个上流社会,以至于整个世界的上流阶层认可他,接受他。这是他追求成功的根本目的。
“阶层认可度”是巴纳姆追求的人生目标,因为阶层越高越代表着物质的富有、举止的优雅,还有资源的丰富、社会的认可,说的直白点就是,人的自尊得到极大的满足。
再说一下我的父亲。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受过教育的人,爷爷曾经一度做到乡镇分所所长的位置,所以我小的时候家庭条件相较于身边的孩子还是不错的(不过那时候物质匮乏,分别不像现在那么大)。即便如此,和出生于城市,祖祖辈辈都是吃皇粮的孩子比起来,我的家庭仍算是半路追赶上来的土财主。
父亲母亲都是初中毕业,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人生追求,工作都是爷爷给安排的。比起同龄人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衣食无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企改革的推进,时代大潮之下,我家的条件一直是温饱有余富裕不足。
而父母亲曾经的同学、朋友、同事,因为有知识有学历、有资源有背景,抑或是姻亲力量的加持,走上了人生腾飞的道路。别人腾飞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和父母亲一样的人或者不如他们的人,后来比他们混的好得多,这种落差对我的父亲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他很难接受这种境遇的反转,也理解不了人生境况的曲折缘由,一度把这一切归结为,我们没有更高阶层的人的提拔和维护。所以追求更高的阶层,就是他的目标。
这个目标和《马戏之王》里巴纳姆的目标不谋而合,区别是巴纳姆通过捧红女歌唱家,获得巨额利益,展示自己的非凡品味来获得社会认可,而我的父亲希望通过我和弟弟与高阶层的人联姻来改变家族的社会认可。
社会地位和社会尊荣度,是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我的同事不可能与装修工人对调人生的根本原因。
他们在闲聊时羡慕工人的高收入,但是又何尝不知道工人们也会羡慕我们这样的工作和生活。
说到底,谈资只是谈资而已,真让人去选择,没有多少父母甘心让子女做一个装修工人,而一个公务员也未必真的羡慕一个忙忙碌碌的装修工人。
03
社会地位和认可度貌似是公职与工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但是我认为还不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同事所说的:读了多少年的书。
上了那么多年学,花了那么多钱,只为了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吗?何况这一点工资还让我们动不动羡慕装修工人呢?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这些成本到底变成了什么?
我认为变成了一个人的思想、格局、追求、能力和梦想。
虽然这些东西不因职业高低而不同,公务员队伍中有没追求混日子的人,装修工人也有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人。
但是普遍而言,读书多的人在选择机会和制造机会方面仍然占一些优势,这就是阶层给人的不同的眼界和格局,也是为人父母不断鼓励和催促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缘由。
试想一下,一个装修工人手艺很好,但是每天只知道闷头做工,不懂得投资,不重视子女教育,几十年之后仍然是个手艺好的装修工人,收入维持得了家庭日常开支,但是很难获得突破,孩子也可能毕业于普通学校继续从事普通的工作。
而一个能力普通家境普通的公务员,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重视自身发展和子女教育,业余时间带着孩子到处参观、旅游、补习,见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几十年之后,普通的父母会收获安稳的生活,也容易教育出成绩优异能力出众的孩子。
这种例子身边就有很多,不一一举例。当然这个情况完全可以相反来推断,但是我认为比例很低。这里面的区别,就是不同的职业有自己的资源、层次、眼界和格局,这些,就是读书的附加品。
通过读书,才有可能拿到入职机关的敲门砖,拿到敲门砖才有资格说公务员适不适合自己、好不好,体验了合适与否才能继续思考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也才能站在这个层次往上走。
如我的同事而言,我们多读了那么多年书花了那么多钱,图的什么?如果公务员和工人的生活仅仅有物质收入这一个差异,为什么国家还大力推进教育?为什么现在的父母一个比一个重视孩子的学习?
因为读的书越多,孩子就越可能站得高。站得高未必有更高的物质收入,但是会拥有更多的隐性价值,拥有更自由的灵魂。而灵魂的不同、思想的差异,才是人与人最大的差距,也是人与人竞争的软实力。
04
所以我认为同事说起我们与装修工人的收入差距仅仅是说说而已,没有人真的愿意与对方对调人生。
读书未必能改变每个人的命运,但是确确实实是改变命运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对我而言,更是如此。
相比于老家早早离开校园早早结婚生子的堂弟堂妹,我能够一直读书,不单单是我的坚持,也是父母亲的坚持。父母亲希望通过读书改变我和弟弟的命运,让我们拥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而且读书对于我们这样生来就很普通的孩子,是唯一的也是成本最低的人生选择。
不管他们曾经的用意是什么,但是读书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生伴侣的选择。
选择伴侣就像很多人看同一个物品,能够看到它共同意义的两个人才能走到一起,无论这两个人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了,对这个物品拥有相同或类似解释的人,才有可能收获美满幸福的婚姻。
但是解读这一环节,就显著地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取舍。怎么解读,就是人们长久积累知识和经验的结果。
因为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伴侣,表面上看是各种条件的衡量,其实是内心在择选。内心的拣选,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婚姻观的展现,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是思想的产物,思想是思考的结果,读书就是思考的重要素材。
我认为,婚姻是一个人的第二次生命。人的一生会经历原生家庭和自己选择组织的家庭,第一个我们无法选择,但是第二个完全是个人选择。无论原生家庭是完整还是破裂,给人温暖还是阴影,自己的小家庭都是一个人的第二次重生。
但是这次重生能否浴火槃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能否继承原生家庭的温暖或者逃离它的噩梦,都是这次选择的后效。
一个人对人生和爱情婚姻了解的越多,理解的越深,把自己打磨的越理性越成熟,越可能找到适合的另一半,收获美满的后半生。这其中,读书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读进的书越多,越拥有丰富的感知和体验,越能看到对方深入的内心,就越能倾听TA的声音,越容易获得和谐的家庭生活。家和万事兴,和谐的生活更容易成就成功的人生。
05
把我的观念装进你的脑袋,让我们拥有同样的追求。我看到的山水,能与你眼里的景色一致,就是最幸福的生活。
所以读了许多的书以后,我终于明白:
所谓的地位,不是攀来的,而是自己挣来的;所谓的面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的;所谓的幸福人生,不是一段友情一场婚姻可以改善,而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所谓的社会评价和社会认可,更多的是对一个人品德、行为、能力的肯定,无论你是什么职业。
我不会像同事一样去羡慕装修工人的收入,不是因为他们不值得羡慕,而是我们拥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不同的物质评价水平,没有对比的必要。
我们应该拥有更开放的胸怀,立足目前的状况,发现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兴趣,把优势利用好,把短板补足,真正做到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用另外的方式,在其他的领域让别人认可你的能力,愿意为你的劳动买单,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刷着微信熬着日子却羡慕别人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