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过好日子

图片发自App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同有班第五次大课,来到自己的“娘家”---平人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上课,感觉特别亲切。听着老师的教诲,更是几度落泪,深受感触,隐约感觉到这一次的大课给到我更大的触动,更深入的影响,走到心里去,溢出眼眶来。

【把人做好了,就是大临床】

    下医医下,医治一切让生命往下堕的医称为下医,这个把生命往上拉回健康状态的难度更大。我们现在都太强调治“已病”的临床,孜孜汲汲,唯“临证”是务,但刘师抛出一个问题:“治预病、未病之病的如何临床?”把人做好了,把身心收拾好了,按健康平人的生活方式去起居、饮食,这才是更重要的临证,是中医的真功夫,再往上走,就是上医了,国家民族就能真正受益了,否则,生命就会往下堕,就需要下医来治病了。简单到一茶一饭,一衣一行,都是影响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起居无常,食饮失节,病自然来。这给我的启示是:与其谈什么养生和修行,不如从睡好每一觉,吃好每顿饭开始,踏踏实实过好日子,把“人”做好。

      “讲道不离身”,要放到自己的身心上来讲,自己才能受益,否则,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干嘛 用呢?文以载道,道以化人,文化文化,文不在多,重点在化上,在将你的身心化了没有,化到哪里去。如何去化呢?其中一条路径就是借鉴过往突显的历史人物的经验,看他们得道的心路历程,则可免走相同的弯路。知识爆炸、信息洪流时代,穷其一生都无法学完,但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识”吗?我们学“文”是为了什么?最终不也是指向“做个好人,过好日子”吗?孔老也教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不必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穷追逐无限的知识,学得不够还心有焦虑,先把放在外面的心收回来,格物致知,践行所知,先把一个人做好了,行正影直,让身心都得到应有的改变,有所余力,再去学文。曾经,我也孜孜汲汲去求知,爱书如命,但穷追了一路,发现书上得来终觉浅,脑子里塞再多的东西,用不到生活中去,不能让自己每天做每件事都更有觉知,更通达,则不如不学。

图片发自App

【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

    本次大课上,刘师再次强调“立志“的重要,人生若无大誓愿,将是支离破碎、灰暗的人生,志是功夫,是过心过硬的真功夫,不是嘴皮子上说说而已的口号,是每天都必须默念、回想,践行的。必须要以真诚的心去立这个志,而且要有一种”这辈子就是它了“,从一而终,不离不弃的笃定和坚持,如此方能活出人生价值,不虚度此生。朱子亦言:”存外自明“,认定了一个志,就要不放弃,择善而固执之,久了自然就会上路了。内明了,外才可明。如果你成为一团火了,在黑暗中人家还见不到你吗?上一次大课后我给自己立的志是:愿我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提升自己以影响并帮助他人获得成长、启发和好的改变。愿我从心出发,力行志愿。立此长志后,不再“常立志”。

图片发自App

【夫妻是最大的阴阳】

      最大的阴阳、最根本的临床是“夫妻”,让这对阴阳和合是太不容易的一件事,现代社会,高离婚率、低结婚率,婚姻中夫妻不合就一拍两散的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阴阳失衡,光找对方的问题,有恃、无恐了。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情绪”,有一个词专门为它量身定做—“挂一漏万”,把情绪挂在身上、梗在心里的时候,其余什么都没有了,阳中无阴,阴中无阳了,也就是阴阳离决的状态,人一定会孤独,身心都随之出问题了。而“反求诸己”是考验学问有没上路的唯一标准,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点一点往回找,动真格地去搞自己,找自己的初心,不要怨对方,对方就是镜子里面的你,他有多糟糕,你就有多糟糕,你美了,镜子 里的你就美了。

      回观自己的夫妻关系,一直以来,自己也不免有“有恃无恐”之嫌。自己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不管先生是否反对;以前经常挑先生的小毛病,责之怨之嫌之,对他失望时直接忽视他,冷面以对,不想多言一字,慢慢地,积怨日深,直到自己面临一些切身的困难时,感受到来自先生的真心关爱,才顿生愧疚之心,回头一想,尽是自己的问题。敞开心扉和先生沟通,回应对方的关爱,把心收回来,放在他身上,才能好好和合彼此的“阴阳”。从不怨开始,重新经营夫妻关系。

      刘师的教诲,每一字一句都值得斟酌,但于我更重要的,是把每一次有感的部分身体力行,“化”到自己的身心上,实现真正的改变,倘有余力,再以学“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好自己,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