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中的入声字去哪儿了,写诗到底该用新韵还是古韵?

从中国古诗词的角度来说,古韵和新韵的区别,即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或者中华通韵的区别。

因为平水韵成于南宋末,继承了唐音宋调,所以唐诗宋词都是以平水韵来进行平仄划分。汉字音韵学在南北朝时期四声成型,中间经历了《切韵》、《唐韵》、《广韵》等韵书对汉字韵部的详分、合并,最终定在《平水韵》的106个韵部。

为什么到平水韵没有继续发生韵部改变了呢?按照音韵学的进步,不是应该一直随着我们使用的语言口音发生变化而调整吗?

元朝马蹄南下,将中原语系南移,北方语系进入了主流位置。因为战争的突然杀入,语音的变化就不再像唐宋之时缓慢前进,而是突然一下产生了一种新的语音系统(其实是从北方南下,入主中原),成为官方,也就是现代普通话的起源。

而元明清、民国的格律诗人为什么还是一直在使用《平水韵》呢?实际上语音一直在结合、变化,北方语系的发展同样衍生了自身韵律的总结,比如《词林正韵》、《十三道大辙》等,其实都是在语音互相妥协之后的结果。

但是诗这个东西,特别是格律诗,唐朝就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在宋朝就已经走向了高冷、孤清的领域,和平民娱乐词牌、散曲、戏曲划清了界限。也就是说诗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汉文化正统的旗帜意识,而对这种小众的文化旗帜,文人们使用被蒙古人推平之前的中原语系的韵书《平水韵》,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宗室情怀在作祟。

而蒙古人对文人和诗词一点都不感兴趣,对文化事业毫不关心,并没有对文化思潮进行管束(从元曲的辛辣讽刺、针砭时弊可以看出),也就让汉人文人保留了诗歌用古韵这个带有怀旧情结的自留地。

这和当时蒙古人本身文化程度也有关,他们自己都没有系统的音韵学,自然无法撼动汉人已经几百年的音韵规则。

而一旦成为传统,就很难再改变了,加上学习平水韵写诗本身也不算很难的事情。

文化的普及,让写诗的人越来越多。而古韵对于学习古诗词者来说,多多少少算个门槛,更是让喜欢格律诗创作的人自持自重,敝帚自珍。

这是一种奇特的心态。格律诗人既想把格律诗传承下去,又觉得使用新韵降低了自身的身份——那就抱着平水韵灭亡吧——这就是格律诗越来越萧条的缘故。

所以个人的看法是,大家不妨以新韵入门格律诗,以平水韵赏析古人佳作的原因。

至于今天要用古韵还是新韵创作,随个人愿意,但是并不鼓励用古韵,要用的话,那就要标注清楚。因为不论什么诗词,总归是韵文,其最终的目的是让读者读出来,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才是成功的作品——而不是让读者读不懂,显得你有古韵知识,多么的高大上。

格律诗有格律诗的固有规则,押什么韵却是可以商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韵中的入声字去哪儿了,写诗到底该用新韵还是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