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生活:班级管理的新常态——郑立平

        “我们班主任工作到底做什么的?”这个问题,我曾经很多次问过自己,也很多次问过同行。回答也基本一致:“我们是管班级的”或“我们是管学生的”。按照我们的习惯思维,看似没有错误。

      如果我们再拿这个问题去问学生:“班主任是做什么的?”我想多数学校里的回答也应该是“管我们的呀!”“治我们的呀!”……甚至是“哼,光知道揍我们呀!”也往往能印证了上面回答的正确。

      可是,这样看似顺理成章的回答里,真的没有问题吗?如果我们进一步细究呢?

      “班主任真的就是管学生的吗?”“管的目的是什么?”“管的手段是什么?”“管的效果怎么样?”“班主任对自己的管满意吗?”……

      “学生真的就希望我们管吗?”“学生真的什么都需要我们管吗?”“学生对我们的管满意吗?”“学生希望我们管什么?”“学生希望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管?”……

      随着不断地扣问,越来越多的矛盾出现,我们就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历史沿革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长久以来,已经习惯了被管理的我们,也渐渐习惯了去管理学生,同时也把这种奴性意识迁移给了学生。于是,班主任,这个本来要做学生思想工作、人生导师的智慧型行业,也越来越变得像监狱的看守,像东奔西跑的救火员,像胆颤心惊的小偷,像忙忙碌碌的车夫。卫生、纪律、跑操、交表格、处理纠纷……忙得团团转,学生顶、家长找、领导批……整天心烦意乱。

      管人,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面对的是一群不太成熟的孩子。多数班主任的形象大都如此,可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班主任工作就真的应该如此吗?”于是,我们便自然想起孔子的古训:“君子如射,失诸正鹄,反求诸己”。问题出在哪里?这时,方才大悟,不是我们管理班级的技术、妙招、兵法,而是我们原始的出发点就出了问题——学生不是为了获得我们的管教而进入学校和班级的,我们也不仅仅是为了管住学生的来做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的根本是班主任领着这一群孩子一起过一种群体性的学习生活的。

      回归了“和学生一起共同生活”的工作本质,意味着班主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华丽转身,也就回归了教育的幸福之源。毕竟,如果我们总把学生看做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管理对象,这无疑意味着双方的割裂和对立。学生是什么?是我们一段教育历程的陪伴者、见证者,是我们一段教育生活的丰富者、创造者,是我们一段教育人生的建构者、增值者。这样的学生观下,师生生命就走向了相融共生。所谓共同生活,第一是班级学习生活,就是共读、共学、共研、共练;第二是班级日常生活,更是共商、共建、共创、共赢的过程。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最终会把师生引向共享、共美的美好教育境地。所以,能否和学生一起打造,并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班级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成了衡量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

      首先,它使班主任必须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原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立的双方,现在变成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共同生活的人。在“生命成长共同体”的大家园中,师生一起读书、学习、研究,一起唱歌、游戏、锻炼,一起播种梦想和希望,也一起承担责任和挫折。这种相伴成长的快乐,值得任何人珍惜。解除了对老师批评、训斥的戒备,学生内在的自主向上力量便蓬勃生长。而有了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流、命运的共同担当,这种一起经历风雨的师生关系会转化为人生永远的财富。

      其次,它将彻底改变班主任固有的管理理念。从原来班级的控制者变成班级的建设者,从原来被动接受任务、命令的无奈承担者变成主动创新、实验的快乐耕耘者。班级,就好像是从国家和学校承包的一块土地。我们是采取各种办法去拔草,还是想方设法种好庄稼,决定了我们最后的生活质量。如果,只是把自己看成是班级的主宰,今天拔张三的草,明天拔李四的草;今天拔个体的草,明天拔群体的草……那么,再忙碌,也没有好的收成。反而,可能会发现杂草依然丛生。可是,如果我们种上庄稼呢?种上自己喜欢的庄稼呢?庄稼长好了,草自然就少了;庄稼长旺了,草自然就蔫了。像这样,以一种建构者的姿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很多时候,问题也就成了契机。

      再次,它将班主任自身成长这个重大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班主任不再一味地认为学生有问题,不再一味地想治住别人,代之以接纳、欣赏、发展的眼光,便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自由,便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班主任要想和学生一起享受教育生活的精彩,也必然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能力。作为班级生活的核心,如何通过提升自己,进而促进班级生活品质的提高,就成了班主任的重要任务。

      而最重要的,它能使班主任进一步理解教育生活的真谛。我们知道,管住学生,固然不是为了控制,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但这种思维的局限性,会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单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由于教育本身固有的特点所决定,学生的幸福感受和健康发展是教师幸福的主要源泉。但是,这显然不是教师幸福的全部。因为教师是一种职业,我们毕竟不是单纯为别人活着,还要考虑自身的感受与发展。所以,教师的幸福,应包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尊严感,也包括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豪感,还包括研究教育规律、掌握教育规律的成就感。一味地强调牺牲,那是对人性的抹杀。

      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也绝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工作是生活的最主要内容,也是使生活更加美好的主要手段;而幸福生活是工作的主要目的和追求。生活即教育,教育也是一种生活。一个生活不精彩的教师,其工作也不会精彩到哪里去。同样的道理,一个幸福的教师,其生活不应该是单调的、枯燥的。我想,一个幸福的教师一定不是游离在生命活动的主体——工作之外。他一定会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建构了自己的话语权,在工作中寻找到了更丰盈的财富,在工作中体验到了更高贵的尊严。但是,一个幸福的教师不会把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更不会是唯一。他必然不是工作的奴隶,而有丰富的生活情趣!他一定会有自己的业余兴趣与爱好,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故友和挚交与一群忘年交的孩子,他一定有自己的道德操守与个性坚持,他也一定能欣赏到自己生命行走的痕迹,并能触摸到思想与精神的温度。

      当然,一个生活幸福的教师,其心中一定不会只有自我,而应该有某种温暖的光亮与力量来慷慨地和别人分享。在这种生命与生命的连接中,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成长是幸福的,收获是幸福的,但比幸福更幸福的事,却是分享幸福,传播幸福。而班主任无疑就是这样的天使!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同生活:班级管理的新常态——郑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