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小说封面上印刷着的字体表达了文章的核心思想。这是美国作者伍绮诗耗时六年完成的一部小说,主人公莉迪亚用她离开的方式告诉父母这个道理。

    “ 莉迪亚死了”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开篇直入正题,探索从种族歧视、性别差异、家庭矛盾以及沉重的爱等问题揭开迷雾,一步步揭示出莉迪亚的死亡之谜。

        从小被视为掌上明珠的莉迪亚被父母给予太多的期待,犹如“雪花一样不断落下”想让女儿活成他们希望的模样,成绩得A妈妈开心,和同学相处融洽爸爸嘴角上扬,每年过生日无不例外礼物都是各种书籍,女儿不过也想像其他同学一样可以拥有一条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项链而已,但她的父母从不真正了解女儿的所需。

      纪伯伦在《孩子论》中写到“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不能以爱为名,强加给不属于他们的梦想。在成长的道路上莉迪亚的父母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一味地想让女儿从医,只为弥补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这样的爱是自私的。巨大的负担和沉重压力并没有塑造一个人,相反的摧毁了他们的女儿,导致悲剧的发生。

      记得有人曾经问蒋勋“小女孩适合学钢琴还是小提琴?”蒋勋说“经常抱抱她!这比什么都重要!”是啊,有温度的爱更能打动人心,晓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来的奏效。

        这即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说,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关于爱与教育的佳作,苏格拉底曾说“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林清玄在文章中曾写到,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他发现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他建议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拿到第7名到17名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吧。林老这里很是可爱,为什么是17呢?只因当年他在班里排名17,而小时候他们班里只有17人。

      愿每一个孩子都对生活抱有热忱之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亚的离开不是真正的离开,而是新生的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