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亚马逊中国网站7月18日起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4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获悉,亚马逊退出中国国内电商业务(自营电商和自营物流板块),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不过亚马逊在中国仍然保留海外购业务(进口跨境电商板块)、全球开店业务(出口跨境电商板块)、亚马逊阅读(Kindle电子书和阅览器、纸质书板块)、AWS(云计算服务板块)。
亚马逊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亚马逊表示“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
此外,亚马逊称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亚马逊在声明中写道。
亚马逊关闭中国本土电商业务意味着,中国消费者未来无法在亚马逊平台上购买第三方卖家的产品,但仍然能通过亚马逊海外购平台购买来自美国、英国、丹麦、日本等地的商品。
二、
水土不服是主因,业内人士感慨多
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历年发布的国内《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自2012至2018年上半年亚马逊中国市场份额激进逐年下滑,依次为2.30%、2.70%、1.50%、1.20%、1.30%、0.80%、0.6%。
究其原因,《亚马逊中国败走记》一文中提到,时任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在一次采访中承认,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
国内电商平台动辄通过打价格战来争抢用户,而亚马逊从来不打价格战。
起初国内电商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还好,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购物者最关注的价格问题上缺乏竞争力,用户的大量流失是必然的。
2019年3月11日,阿里巴巴投资46.65亿元,间接获得申通快递14.65%的股份,至此,“四通一达”中除了韵达以外全部“皈依”。而京东物流也找到了自己的道路,高举效率和服务体验旗帜,闯出了另一片天地。
相比之下,亚马逊物流既无四通一达的网络优势,也无高效服务的优质形象,节节败退也成了注定。
此外,亚马逊网站的用户体验也被不少中国用户诟病。
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有着自己的矜持与骄傲,虽然亚马逊也表示,为适应中国本土化做出了很多调整,但相对于淘宝和京东等电商,他们对中国市场的研究显然并不充足,或者说,并没有像其他国内电商那么拼命地研究并且迎合用户的喜好,不惜改变自身风格。
在《卓越首任CEO谈亚马逊关闭中国电商业务:水土不服》一文中,国内专注于电商研究的分析师曹磊认为,“对于亚马逊中国国内零售业务,活这么多年其实不容易”。
究其原因,曹磊分析,内因层面,一是因为每一块业务线上面都要经过美国总部的审批,这是很多互联网外企公司的通病,亚马逊中国也难独善其身,导致效率低下,产品不够本地化。二是亚马逊在华CEO就换了几波,这样会使得整个团队积极性、创新机制、战略方向存在明显不足。三是应对的策略执行错过了很多“风口”机会,不仅有阿里、京东老牌对手,这几年又冒出了拼多多、云集等社交玩法的新电商,别人都在创新。
外因来看,一是,亚马逊在华15年市场扩张速度却远不及众多中国电商的快速崛起,中国电商B2C的“蛋糕”几近瓜分殆尽,亚马逊很难在华“突出重围”。二是,亚马逊中国的自营模式太“厚重”,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网上超市,从经销商进货,再通过自身平台直接进行销售。去年就有消息称亚马逊在中国大幅压缩库存和仓库面积,并且缩减人员。三是中国电商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生发出越来越多适应本土市场的商业模式,平台电商模式、特卖电商模式、拼购电商模式、分销电商模式、精品电商模式等,都被广泛应用。而亚马逊中国在后面这几年的模式创新上,错过了很多机会,流失了不少用户,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步伐。
三、
资本偏爱亚马逊
2019年1月12日,王文喜在《资本为何偏爱亚马逊?》一文中有如下分享:
目前,亚马逊市值周一超越微软,达到7968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微软以7834亿美元的市值位居第二。
Synergy Research Group收集的数据显示,AWS目前的年收入超过230亿美元,控制着全球40%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市场。
有预测显示,未来几年,家有亚马逊Prime会员的家庭数量将超过有线电视数量。在美国的高收入家庭之中,又有70%有Prime会员,亚马逊的零售店面同时又是在协助亚马逊与其他零售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仓库。
通过设备与物流以及零售基础设施的布局,亚马逊正在通过它的基础设施向第三方收费,超过600万个独立商户向亚马逊付费,通过其电商平台销售商品,但其中许多商户还向亚马逊支付额外费用以使用其配送和仓储服务。
从亚马逊的未来来看,它的布局都在取得实在的成效,它的成长速度反映出公司朝着它的愿景稳步前行,它成为了一家有巨大潜力的电商公司、广告公司、物流公司、新零售公司、云计算公司,智能家居、智能硬件公司,有炫酷科技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内容公司(华盛顿邮报、电影业务)。
苹果短暂冲击万亿市值宝座之后,跌入了凡尘,但接棒万亿市值的公司,亚马逊可能是最有潜力的那一家。
四、
出版人的自救,两会呼吁立法
河北省辛集市科技书店创始人张吉响在《调控书价时不我待》一文中“诉苦”。
我的书店创办于1989 年,凭借着租赁一个橱窗起步。仅仅十几年,书店就扩展为3 家。2005年,我的书店凭借着十几年的积累,在市区核心地段买下了800 平方米书店大楼。然而,正当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却刮起了“电商风”。几家电商推出打折、返券、满减等活动,甚至将打折常态化、随意化,线上线下差别巨大,电商售价竟比实体书店低20%左右,“双11”、店庆日则折上折,甚至低至30%—40%。而我们这些小书店,要货少,折扣高,一般为七折左右。
如果我们按八折销售,只能有一个折扣的利润,如果再加上人工成本、房租成本,经营就是赔本赚吆喝了。
价格是敏感的神经,谁不希望买到的东西便宜一些呢?所以,当今的实体书店已沦为电商的“衣帽间”“标本库”“样书房”。不少读者常常来店看样,对书籍封皮拍照后,转身到电商那里下单。我的书店怎么能不门前冷落车马稀呢?
这些年我国的书价越来越高,完全是电商玩火造成的。
几大电商为了追逐更大利润,当然不会偃旗息鼓。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商之间竞争就会更激烈,进货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压折扣,谈条件,设门槛,凭着一家独大,趾高气扬。下游持续压价,上游成本上涨,出版社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也只好一让再让,直至无计可施,只有再次提价。长期如此必会导致恶性循环,结果是书价年年涨、年年高,看不到尽头!图书之所以“高定价、低折扣”现象长期存在,难道不是电商玩火造成的吗?长期下去,读者变得麻木,也就见怪
不怪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制定图书交易价格法,规范图书市场秩序的提案》,建议国家为图书交易价格进行立法,遏制恶性竞争,重振健康市场。
放眼国际,目前很多国家都对图书价格进行立法保护。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周绚隆提出,他曾去考察过日本的图书市场,在日本的出版行业中,图书的定价是有明确立法的,不允许打折销售,这样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好,同时对内容的高度保护,也就是保护了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
凤凰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倪培翔表示:“我关注过国外的图书定价制度,像法国、德国他们就实行图书的定价制度,坚持认为图书是特殊商品,图书的折扣以及新书多长时间才能进入打折阶段等等,这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我们曾经有过相关的规定,但是时间久远,急需更新和细化明确。”他认为,目前图书市场价格战已经比较严重,在两会上提出这样一个方案是很及时的,也是出版业建设文化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觉醒和进步。
五、
图书零售商X对作家和出版商压价,曾遭X国千名作家抗议
20X9年09月19日,光明日报报道了X国有超过1000名作家和出版商联名签署一封抗议信,反对图书零售X不断向作家和出版商提出降低折扣、低价销售电子图书、损害作家利益的行为。
作家们抗议X公司利用自身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不断向出版商提出降低折扣、低价销售电子图书、损害作家利益的要求;谴责X在与某些作家或其他出版商发生利益冲突时,故意阻滞其图书销售渠道,变相引导消费者订购X想推销的书籍。
抗议信呼吁政府和民众采取行动,使图书市场更加公平有序。X国作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X经常故意推迟作家图书上市时间,并暗示出版社只有降低图书价格,才有可能使其书籍进入市场。X还对与其有分歧的出版商或作家制造图书销售障碍,比如将作家的图书在推荐栏中删除。
在图书销售“超级大国”面前,大部分作家和出版商义无反顾地在公开信上签名,批评图书零售商X,也有些作家则不敢公开签名与X作对,甚而有些作家出于畏惧撤掉了原本已签下的名字。
如今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充斥着并非主流群体喜爱的作品,名厨菜谱、吸血鬼小说和情色文学泛滥。X国媒体也尖锐地指出,X是一家苛刻、小气、恶毒、反文化的公司,它动辄就要惩罚出版商和读者,为什么这种行为没有被绳之以法?
在X国人心目中,书籍是有灵魂的,需要知识和技巧才能生产出来。
因此,X同传统书商的较量不仅事关图书价格,更牵涉到图书营销的文化内涵和市场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