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授范围:(7)
辗转投生三有中,三种大苦无间害,(8)
在旅美藏传佛教佛学中心代表献供曼达后,法王开始《三主要道》课程第三天的教授。以下是法王开示:
首先和大家说早安,今天是北美祈愿法会课程第三天,前两天讲到《三主要道》的第一个要点:出离心,以及第二要点:菩提心。
大乘发心、菩提心有两个面向:
1, 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关于第一部分「生起菩提心的原因」,大部分在昨天已经讲过。今天要讲菩提心的第二个要点:
二,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佛陀在《大宝积经》当中,对大迦叶尊者提到:如同众人礼敬半月,而不是礼敬满月一样,众人礼敬的是菩萨而不是如来。有这样一种说法。(
昨天谈到「发起菩提心」,前提是一定要有利他之心,而在能够利他之前,要先具有「希望帮助众生离苦的悲心」,及「希望众生得到喜乐」的慈心,同时,也要具备一种「慈悲聚合的殊胜心」。
何为真实的「利他之心」?就是「殊胜心」。因此真正的利他之心是指「殊胜心」,「悲心」和「慈心」为其支分。意思是若要具备「殊胜心」,应该具备的支分或条件,就是要有悲心和慈心。其中首先要具有的,或者说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帮助众生离开痛苦的悲心,这也是菩提心、发心的根本。
■大悲心,是「百分之百承担对方的苦
科学家在做研究时,将悲心做出几种分类:
1. 智识理解:
知识上、理智上的,悲心的理解,并没有感同身受的悲心。
2. 同理心:
这种同理心会在何时生起?譬如看到车祸、他人痛苦的画面时,心中会有一种不舒服、痛苦、害怕的感受,会有想要离开痛苦的心生起。但这也还不是佛教中谈到的悲心。
3. 真实悲心:
这是依照佛教的大悲观修而生起的悲心。不仅看到显现的苦相,而且当你真正观修苦、观修悲心时,你观察到苦背后的真正原因等等,真正深刻观察众生的苦,而生起真实悲心。这种真实悲心并不会让你感到害怕或恐惧,反而让你更有勇气、更勇猛的想要去帮助众生。
换句话说,佛教谈到的「大悲心」、或说佛教观修的悲心,就是如此的第三种,不仅是暂时看到受苦照片时,生起的情绪波动;而其实是行者在深刻观修之后,所生起的一种心。
这种悲心不是表面地、突发地,而是透过深刻的观察、体会而生起。因此它不会时有时无。行者深观痛苦、烦恼生起的原因与逻辑,油然而生的这种悲心,和智慧也是有关联性的。
因此,此处所谈的悲心,相较于一般的同情心或关心,会更深刻些。它不是问候对方:「你好吗?最近好吗」等的稍加关心,也不是觉得自己比他人好的怜悯或施舍,佛教的悲心是一种完全的涉入和奉献。
佛教谈的「大悲心」,是指「不再有自己,完全成为对方」,成为正在受苦的关心对象,你清楚知道你和对方毫无差别,换句话说,他的苦,你百分之百可以领受、承担,和他人完全为一体,不再有自己或他人的执着妄念,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悲心」。
科学家也提到说,同情心、同理心,其实是身而为人的本性、本能,但有时可能受到成长环境的一些影响,而让同情心和同理心也日渐减低。甚至有一种说法说:政治家比较没有同理心,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但换句话说,当我们自利的心越强时,利他之心会越少,也就是说,越自私的人,就越不懂得关心他人。
悲心是人的本能,我们应该努力将此潜能、本能开显出来。因此我们应该每天观修悲心,甚至我觉得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多去使用「悲心」这名词,多讲多说,都会有用。尤其小孩在成长时,多和他说一些悲心的用语和道理,也会让孩子种下一个好的种子,可能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比较懂得关怀他人,总之训练、修习悲心时,要懂得创造顺缘,帮助自他多去锻炼、增强悲心。
总之,佛教讲到的「悲心」,在于深刻了解他人的痛苦,这种了解并不是表面上的,或者因为看到车祸、骨瘦如柴、重病等等的悲惨照片而生起的感受,此处的「悲心」,所谓「思维众生之苦境,是一种更深刻的、发自内心的体会。
■生起大爱,放下怨亲分别
因此,后面几句偈文说:
7. [不忍如母苦]
受于四瀑流冲卷,紧束难遮业索中,(7)
8. [发起殊胜心]
辗转投生三有中,三种大苦无间害,(8)
这里谈到「慈母」,将众生视为慈母、母亲一般,教导我们要知母、念恩。
此处主要谈到,我们并不是没有爱,我们都会爱父母亲、亲朋好友,而这种爱比较偏颇,甚至还带有贪爱、贪执的成分,称为「小爱」。这里所谈的「爱」,是一种大爱,不仅是关爱亲人,对于不认识的陌生人,甚至伤害你的人,你也对他们有关爱之心,这种不分亲殊的关爱,就叫「大爱」。
佛教谈到的悲心、爱心,都是有逻辑、是理性的,而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一时贪爱而生起的。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对于喜欢的对象,包括亲友,甚至自己的宠物生起悲心,是因为他们想要离苦得乐;同样的道理,陌生人也想要离苦得乐,因此也应该对他们生起悲心,进而对于不喜欢的对象、曾经伤害我们的对象也应该生起慈心、悲心,因为他们也想要离苦得乐,甚至他们就是因为想要离苦得乐才会伤害自己。透过这样的一种理性思维,你会知道,应该要对所有众生都生起慈悲心。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性,往往只是因为对方是所谓的「敌人」、是我「不喜欢的人」,所以就诅咒对方:「让他受苦吧!因为他伤害过我,因此他受苦活该!」有了上面悲心的观修,就比较容易消除自己许多理性的冲动反应。
观修悲心会让我们了解到:众生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有离苦得乐的权力,因此,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不能够轻忽对待。
■一心助人离苦得乐,就是大悲本尊相
举例来说,当我们在做本尊观修时,有经验者会知道,要先观想:本尊坐在莲花之上、莲花上面有月轮为垫等等。观修少数忿怒本尊时,会观想莲花上的座垫是太阳(日轮),但通常寂静尊观想时,都是莲花上有月轮,上面端坐本尊,这些其实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譬如「莲花」代表「出离心」,「月轮」代表「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我们所谈的大乘发心。经典教导我们要观想月轮是满月,因为我们凡夫的爱心、悲心,常是偏颇的、不圆满的,如同半月或弦月一般。
这里的「满月」观想,提醒我们:要培养的菩提心、悲心,是无分亲疏、平等对待众生的,悲心应如同月亮一般,光芒从天洒下时,是清凉的,也象征消除众生的热恼,帮助众生得到喜乐。菩提心、悲心的光芒,要如同满月一般,照射到众生,而消除众生的烦恼。
能这样观想本尊的象征意义是比较重要的。如果观修本尊时,了解意义而观想,就不会问出一些表象化问题,例如很多人会问我说:「到底本尊要观想多大?」的确经典中是有记载大小,但我自己常常也没办法观修得很精确,其实重点不是形状、大小,而是形象背后的象征意义。举例来说,观修四臂观音时,若你了解为何要四个手臂,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但其实这四个手臂,分别代表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时常大众找我寻求帮助时,我常会觉得自己力量不够,那时会觉得,若真的有千手千眼该多好!有时甚至会觉得,千手千眼还不够呢。观修悲心、慈悲心就是如此,你有这种热忱、有这样一念心,想方设法地、要帮助别人离苦得乐时,示现出来的这种相,就是本尊相。
■观察众生苦,慧眼深处大悲涌动
受于四瀑流冲卷,紧束难遮业索中,
我们在观察众生之苦时,有一种比喻,就是「被瀑流所冲走」。「四大瀑流」的解释,一种是说是「生老病死」,一种是说「贪、有、无明、见」。
众生同时被这四种瀑流冲走,然后被难遮止的业力所捆缚,换句话说,众生就这样被业力所捆绑,身不由己的受各种苦。
我们常会有身不由己的感觉,在轮回当中,本来打算这样那样、做了很多计画,结果最后全部改变,众生也如此地被四种瀑流、被业力牵引着走,完全身不由己。
接着提到说:困于铁网我执内,
这里「我执」比喻为铁网一样,执着于有「我」及「我的」,总而言之,我们因为执着自我,而活在自我的狭小世界内,换句话说,觉得不需要依靠别人,自己可以完全独立、自主,但其实在生活中,可以很清楚看到,我们是无法独立而活的,需要很多帮助。
不仅仅是衣服、食物等等,都依靠他人,甚至现在一呼一吸,都依靠大自然提供氧气才能存活下来,但当一个人自我太强烈时,就如同活在自我封闭的、铁网捆缚的世界中一样。
接着偈文是:无明黑暗所笼罩。
这里「无明」是形容一种黑暗乌云一般的愚痴,所谓「愚痴」就是「不明白」。事实上,「无明」不容易被发现,因为你就是「不明白」才「无明」,如果明白了,就不是无明了。这种「无明」,本身是不容易被认识出来的。
当我们要观察、发现贪、瞋、痴的问题时,嗔心比较容易观察到,贪心稍微细微些,而比贪瞋更难以认出的是愚痴,很难指出现在就是愚痴,因此要认识「无明」和「愚痴」,并非易事。现在不能再说太多了,说太多,好像也是一种无明。
《三主要道》的第三部分「空性正见」,我想等灌顶时再说。
(接下来,先由不丹尼师领诵〈菩提道次第愿文〉,之后由法王独诵〈冥阳回向文〉。接着在本次北美祈愿法会主办单位达朗基金会请求下,法王传授皈依戒。法王说:「之前有一些华人朋友要求传皈依,但我这次没有时间单独给予,因此利用这次机会一起给,我会先念梵文版,再念中文版。
与会大众双手合掌、坐于原位上,随法王诵三遍〈皈依文〉: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法王接着说,想要皈依者要观想「我得到皈依了」,之后念诵〈十方四世诸佛菩萨祈愿文〉及回向。)
--------------------------------------------------------------------------
注释1:《大宝积经》卷112:「迦叶!譬如月初生时,众人爱敬逾于满月。如是迦叶!信我语者,爱敬菩萨过于如来。所以者何?由诸菩萨生如来故。」(CBETA, T11, no. 310, p. 634c21-24)
-17th Karmapa 转自Karmapa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