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信念是从哪里来的?

父母、长辈、老师等人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灌输很多信念给他。灌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语言灌输;二是行为灌输,就是他们怎样做、怎样对一些事情做出回应的过程里,孩子看到听到而形成了信念。

父母、长辈、老师等人灌输给孩子的信念,其中绝大部分是好的,也帮助了孩子成长, 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例外的。

有一个母亲,对女儿说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上进心,女儿成长后谈恋爱时挑选的就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男子。十年后他俩分手了,原因就是那个男子太有上进心了,总是忙于工作事业而没有给家庭足够的时间。这个时候她才明白,男人的上进心对她的婚姻幸福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四种途径也常常会导致不恰当的信念。在一个新出现的情况里,以前的信念不管用,需要新的信念去支持行动,例如,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一个人总是对我的问候不大有反应, 这没有先例可供我参考,在苦思之下,我得出一个结论:他妒忌我有能力。

现在,凭着这个信念,我便知道如何对待他了。由此可见,行为需要信念的支持。但是,这仅是自己思考而建立的信念,可能很片面和主观。而思考的速度很快,说过一千次的谎言都可以变成真理, 在脑里重复一千次“他妒忌我有能力”的结论,很快便是“一定是这样”的“真理”了。

然后,带着这样的心态,只看到、听到并配合这个信念的东西,很容易便把自己困在绝境中!

事实上,没有任何信念在所有的情况里都绝对有效。绝大部分的信念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但也有少部分是因为我们接收时没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与其他信念契合),因此在某些情况出现时,发现有冲突存在。我们称这些 信念为“局限性信念”或者“障碍性信念”(limiting believes)。

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读好书和做完作业才应该玩耍”。这句话背后的信念是:读书与玩耍是对立的。这点表面上没有什么问题,玩耍带来开心,而读书需要认真,所以,开心与认真也是对立了。这点仍没有问题。再进一步,开心意味着快乐,而认真是将来取得成功所必 需的品质之一。现在,“快乐”与“将来成功”对立了。就是这样,很多人培养出“认真与开心、成功与快乐都是对立的”的信念,使一个人每当做事时都严肃紧张,不能放轻松。

这样,脑并不是处于最佳效率的状态,想出来的办法、取得的效果都未必是最好的,而且容易 引起健康、情绪、人际关系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不良经验之后反省,明白了问题所在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以后便能够有更好的人生;如果他坚持没有效果的信念而只是不断地埋怨别人、埋怨环境,他便会使自己陷入困扰之中。

信念本应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工具,其作用与其他人生工具一样:帮助这个人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如果一个人把某件工具放在比自己的人生更高的位置,不惜牺牲 本人人生的成功快乐去坚持一个信念,他便本末倒置了。

有些人对一些信念如对宗教里的神 一般,为坚持这些信念长期地辛苦而徒劳无功,甚至愿意为这些信念而死。他们会得到很多人的尊敬,但是却不能运用他们的力量去做出更多更好的事,也不会有成功快乐的人生,这很可惜。

信念必须有价值观的支持。信念的改变,也需要来自价值观的改变。信念可以更换,但也不一定必须更换,因为信念还可以修正、扩充(兼容),甚至暂时挪开,改用另一个信念,直到在效果上有了突破,再捧出原来的信念去继续奉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心中的信念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