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云里雾里的作业、一次给自己的心理建设

今天是第四周的第一次作业,早上,草草看了一眼作业题目「寻找逻辑关系」,并没当回事,嗨,这项练习,我已经跟着《好书精读》活动,做了好多次了,不就是寻找并列、递进、转折关系吗?比起上周2w1h框架分析法,真是好做太多了。

下午,看到战友们分享到群里的作业,里面提到“做了很久”、“好难”、“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差距好大”…隐隐意识到不妙。果然,晚上开始做作业后,很快意识到了我可能面临的难点在哪:用下划线标示“元素”。

过去,我做这项练习时,只是凭感觉、凭关键字标出了逻辑关系,从未考虑过「构成逻辑关系的前提是有若干个范畴、属性相当的元素」,所以,我标出的所谓逻辑关系,事实上只是一些关键字,比如:和、与、更、但是…至于关键字两侧的元素,从未真真切切地感知过。我的练习,图有形式。

今晚事实上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练习,加入了刻意的成分,有限的注意力只能关注到某一个点,第一遍专注于找元素,第二遍专注于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遍专注于找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遍试着去感知作者…这样下来,感知到的东西似乎反倒更模糊了,似乎连单纯阅读都不如。

不禁要质疑自己和作业,这项练习究竟会有什么帮助?质疑的间隙里,联想到了前几次作业的场景:

第一周划词练习的第一天,云里雾里,经常性地分布不出名词和形容词…

第二周制做教程的第一天,感知有限,没能找到教程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周框架分析的第二天,满是迷茫,甚至搞不懂如何运用框架…

总之,每开启一项新联系,前两天都要被不确定感围绕:找不到正确练习的方法、看不出练习的意义所在、分不清自己理解是否到位…

可是,一周的练习结束后,

划词性开始变得轻松自在,偶尔可以通过划词性这个动作,做到快速理解长难句复杂句;

做教程稍稍有了一点感觉,至少看到了好教程存在的意义,也明确了不同教程的表达方式;

用框架分析文章开始上手,可以相对轻松把框架套入文章,对作者文章的写法有了一点感知。

你看,第一次作业不都是云里雾里、充满疑惑吗?谁知道一周的练习结束后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只管按要求去练就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次云里雾里的作业、一次给自己的心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