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

      我们经常从各种咨询平台看到,一个人如何如何厉害,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产生了多么大的价值。

而这类文章的结构也大约是:

1.这个人出身如何平凡

2.这个人展现了在某方面的天赋

3.这个人如何努力

4.达到了什么样的成就

      这样的结构倒是无可厚非,吸引读者的目光和分享的兴趣,确实是文章需要的。

但是让我们分析一下结构里的环节

我们大部分人都出身平凡没错吧……

努力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对吧……

结果是达成了某项成就

      文章让大部分读者误以为,只要我们在某些我们认为自己有“天赋”的方面足够的努力,就能达到某些成就。

在这套逻辑里,我们大部分普通人遇到的问题是:

1.我们错误的认识了我们自己,错误的认为我们在某些方面足够的有天赋。

2.我们低估了努力的重量

这两项错误带给我们足够多的痛苦。

接下来,我们纠正第一个错误

年轻时,我们都曾自命不凡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一个网络上的笑话:小时候总在想,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后来发现,小时候想多了。

      这个笑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但是这种共鸣背后恰恰反应了我们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

就是今天文章的主题:自知之明

首先,我得强调,“别人家的孩子”读到这里就可以了,这篇文章不太适合给您看。

小时候,我们都是父母眼中的唯一。

        我在幼儿园时期、小学时期听到最多老师对我家长说的话就是

“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孩子,但是……”

      当时的我认为这是一句夸我聪明的话,以至于我完全没有记住这句“但是”后面说了什么。(这里强烈建议把《邹忌讽齐王纳谏》变成白话文,在幼儿园就开始教。)

      小时候我们的社交圈,不是和我们一样的小孩,就是父母。而父母给我的爱,又在某些时候误导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尤其是独生子女……让我们总觉得自己天生特殊。从而导致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其实我们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但是普通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失去的,是对自己自我认知的边界的判断。这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如何正确的认知自我呢?

      试试锻炼吧,给自己一个目标。如果你对自己能力判断过高,你会发现无法完成锻炼的目标。反之你会发现你还有余力。正好的时候,可能是你第三次想放弃的时候吧。

知道我们总是过高/过低认识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帮助我们调整下次接受外界期待时所做出的承诺。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边界包含三个部分。

1.我认为的我自己

2.我认为别人眼里的我

3.我认为我的样子

我们对这三个部分的判断结果,构成了目前你对自己的认知。

出现了误差,都需要调整。

调整的方式有两种。

1.使身体受苦,身体上经受的苦难会不断压低你的目标,帮助你认识自己。

2.反思,不断回忆、咀嚼自己生活中的故事,会帮助你认识自己。

        无论你选择那种方法,都需要你独自完成这样的成长。

别人帮不了你,只有自己能帮自己。

      自知之明的另外一个名字,叫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就不会在某个方面要求自己做一些本不能做到的事,从而减少痛苦。痛苦多了人是会逃避的,狼狈的逃回自己心里建好的城堡里,人生也会在安逸和舒适里慢慢枯萎。那么如何改变呢?

        要明白,成长的过程是不断地在自己边界的边缘慢慢生长。

        这种坚定的,微小的缓慢改变,终究会给你带来成长。

PS:本篇是内向思考这本书拆解的最后一篇。明天给大家开一个新坑。豆瓣评分7.1分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所著的《积极上瘾》。看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具力量,更加强大。

PPS:写两篇干货文实属不易,都看到这里了求个关注不过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