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大儿子从清华辞职、二儿子退学、流浪、做矿工,这是什么神仙父母

2019年1月4日,由陆庆屹导演执导的纪录片《四个春天》在国内上映,引起不小的轰动。

迄今为止,该片已经在豆瓣上被19万人打出8.9分的高分。

image.gif

不同的是,这部片子是以导演父母在南方小县城的普通家庭生活为题材,片子记录下了父母每日最怕平凡的日常:干农活、打野菜、做饭,在缝纫机上缝衣服等等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日常琐事,却打动和温暖了无数人。

王传君、章宇看完影片泣不成声,

巩俐、黄渤、周冬雨、赵薇齐齐为它打Call。

浓浓的亲情的味道,相濡以沫的爱情的味道,还有那逼真到几乎溢出屏幕的家的温暖。难怪很多人在电影院哭得不能自己,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部片子里看到曾经自己最珍视的,或者最渴望的亲情、爱情、家的温暖,还有那些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瞬间。

02

毫无疑问,纪录片《四个春秋》火了,导演陆庆屹火了。

但是在看了许多讲述导演陆庆屹和他的父母亲人之间故事的素材和文章后,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导演这一对身在小县城,和天下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的平凡父母。

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但是眼界和格局,却比大多数人都要高远。

举几个例子。

当年,大儿子陆庆松因为出色的音乐天赋,在独山十里八乡出了名,名声传到市里面,招生老师闻风而来,一眼就看中了十岁的他,将他带到了北京上大学。

后来,学成毕业的庆松,在清华大学教音乐。弟弟庆屹在老家的学校里闯了祸,四处流浪的时候,是哥哥把他带到北京,给他找学校上学,照顾他。

可是即便如此出色的哥哥,在后来想要从清华辞职,过更自在点儿的生活时,父母也只问了句:“庆松,没了这份工作,你还有经济来源吗?还能活下去吗?”

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父母便不再多言。

要知道,从清华的教授职位辞职,这对大多数生活在小县城的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还有,导演陆庆屹自己,在上初三的时候,老师说化学实验室丢了两盒玻璃,把教室门关起来要调查的时候,他为了逞能,也为了能早点回家,就说玻璃是自己偷的。

结果,第二天课间操时,学校教务处在全校广播通知对陆庆屹的处分:

“初三一班,陆庆屹,因偷盗罪被留校察看。”

他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而这件事情,后来影响深远,直接导致陆庆屹在独山呆不下去了。于是高一的时候,他离家出走了。此后,陆庆屹辗转姐姐所在的沈阳,哥哥所在的北京,父母只除了儿子刚刚离家出走,查无音讯那半年,急得疯了似的找,此后,只要确定儿子平安,不管他是上学,还是辍学踢足球,画画,当编辑,父母都从不干涉。

就算是儿子25岁决心离开北京,去到老家临县的矿上做矿工,父母也从未说过一言半语。

因为他们认为,工作是生存的一种形式,只要孩子们开心快乐地活下去,有自己的价值就好。

但是,这对父母也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当陆庆屹14岁有一次打完群架回家后,母亲对他说:“庆屹,我现在也管不动你了,但我对你有几个要求,除此以外,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第一不要麻烦别人,第二不要为难别人,第三不要犯罪,第四,自己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这段话,对陆庆屹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后来的他,不管画油画,踢足球,在酒吧唱歌,在矿山上当过工人,在出版社当编辑,都始终有一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深深的渴求,就像他自己说的:“每进入一个领域,我都全情投入,认真地想过要做到每个领域的最好”、“我想要做一件令自己,令父母满意的事。”

后来,他真的做成了,就是这部纪录片《四个春天》。

这部片子上映当年,即获得第55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剪辑(提名),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第6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纪录片(提名),可以说是近几年纪录片中少有的佳作。

而导演陆庆屹本人,也因此火了。

他和他家人的故事,被很多人竞相传诵,津津乐道,不仅因为片子中所传达出的浓浓亲情,父母间相爱多年,相濡以沫,平淡又动人的爱情,还因为,这对生活在普通小县城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爱的教育。

03

现在回过头来看导演陆庆屹的人生轨迹,让人忍不住感叹,即使有那样大多数父母都无法接受的过往,但他注定要走上一条不同的路,一条真正寻找内心自我的路,一条真正能发挥自我价值的路。

就像他自己说的:“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离家在外后,我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也接受来自社会的规训。”

而他最终成功了不是吗?

这样的成就,跟他的父母,以及父母从小就灌输给孩子的爱和信任,有莫大的关系。

就是,在父母心里,不管你做什么,我都认为是好的,只要不伤害别人,不麻烦别人,不为难别人,不犯罪。

除此之外,父母再不多加干涉,所给的只有爱和信任,以及宽容。

所以你看,除了他年纪轻轻因为生病去世的姐姐,导演本人和他的哥哥庆松,最终都达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并且是按照自己内心希望和喜欢的方式,这太难得。

在大多数父母眼里,无论是从清华辞职,还是17岁就离家流浪,然后辍学,搞艺术,丢了体面的编辑工作去做矿工,八成都是无法理解,无法容忍的。

许多父母,最终都会把孩子框定在自己为孩子设计好的发展路线之内,然后,小心看护,不能越雷池一步。

这样的教育结果,或许是孩子最终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被世俗认可的道路,但却始终像是活在别人设定的剧本里,缺少了自己的独立探索,独立思考,同时也缺少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验。

而那样的成功,很多时候未必是孩子内心最想要的。

说到这里,想起2019年上映的现象级影片《哪吒》的导演——饺子。

饺子导演高考选择的专业是医学。但是,上了大学后,他发现医生这个人们眼中的铁饭碗,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然后,在一个药学院的同学转行做软件之后,他也下定决心,去做自己喜欢的动画。

从此,饺子放弃医学,自学三维动画制作。在他自己闭门做动画的几年时间里,都是母亲用自己的退休金在养活着他。

跟导演陆庆屹的父母一样,饺子的母亲也很开明,儿子从医院院退学,转行做动漫,她不但没有责怪,而且尽自己最大力量地支持儿子。

饺子后来成功了,拍出了那部影响力巨大的电影《哪吒》。

所以你看,每一个天马行空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父母。

艾默生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

导演陆庆屹的父母,和饺子导演的母亲,都是给了孩子最大的尊重、信任,和无限的包容,才最终帮助孩子走上了一条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之路;并且孩子敢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寻,去探索。

最终,他们不但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也发挥出了独特的自我价值,获得了较高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换一对事事都要干涉,事事都要求正确的父母,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从这个角度来说,《四个春天》导演陆庆屹的父母,不就是这样的教育者吗?他们用最深沉的爱和信任,滋养着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经历过许多哪怕错误的,失败的尝试,引导孩子最终成为了最想成为的自己,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教育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支持大儿子从清华辞职、二儿子退学、流浪、做矿工,这是什么神仙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