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叔本华说过,读书最重要的是“不读死书”。
朋友甲说自己上个月读了15本书,我听到后两眼放光,急忙问他有好书推荐吗?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场面十分尴尬。
你是不是也有相似经历呢?读过的书不少,但是内容却全然不知。读过的书就像听过的话一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才能把书中的智慧为我所用呢?其实只需掌握以下三点。
1. 输入-用提问法读书
看书的时候,先翻看目录和序言,了解一下这本书讲的内容大致是什么。在翻看目录的时候对自己进行提问。如:这本书大致讲了什么内容?你对哪个目录章节感兴趣?
奥野宣之说:读书有三个等级,一级只是把书看了一遍,却什么都没记住;二级记住了书中的部分内容,但是无法向别人清楚阐述书中的内容;三级把书中的精华总结概括,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然后思考可行性,最后和自己融为一体。
读书并不是一味的死读,更重要的是从书中获取重要信息后进行思考。
我认识一个做营销的朋友,她每天都会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阅读,她告诉我说,之所以毕业两年就坐上了领导的位置只是因为她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而已。
每读完一本书,她都会把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写成笔记然后自己再去把知识内化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积累了很多想法和创意,这些想法和创意就是帮助她晋升的垫脚石。
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也要学会思考关于作者的想法自己能够认同吗?对方是从哪个角度思考的呢?他的思考值得我去借鉴吗?如果可行的话,就去让大脑储存这种思维,然后不断去完善自己思想体系。
2.思考-做读书笔记
只有学会思考,好的思维模型才会融进自己的脑袋,所以要高质量读书!
看书就应该和植物吸收阳光雨露一样自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读书爱好者,他曾说过,最有效的读书方法是坚持做阅读笔记。
做阅读笔记的好处就是会让你的大脑越来越灵活,有条不紊的整理归纳,取其精华,贵在坚持。
做读书笔记时可采用4w法则总结全书,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有了收获才算是读了书,比如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反思总结和行动清单的策略。
这就好比坐缆车和辛苦攀爬,虽然同样是到达山顶的方式,但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必然是不一样的。
只有付出了精力和时间,才能得到更多回报。
如果觉得做纸质笔记太麻烦的话,就可以做电子版的阅读笔记,这里我推荐给大家的是印象笔记。平常看到的各种有用的信息都可以保存到印象笔记,比如你在一个公众号看到一篇比较好的文章,你就可以一键保存到印象笔记,日后再进行整理信息资源,非常方便快捷。
另外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就是做思维导图在读书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摘录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通过做思维导图,一本书的脉络结构以及核心思想都清晰明了,也更容易让我们吸收书中精华。
3.输出—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猎豹创始人傅盛还是是个新人时,在周鸿祎的公司工作,有天开会,傅盛负责整理会议纪,别人整理会议纪要最多也就花费两个小时,但他要忙到凌晨三点,原来是在思考:周总为什么要说这句?背后逻辑是什么?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否运用这种逻辑思维。
傅盛这种就是典型地把思维运用到生活中的案例。
那么在我们掌握了一些书中的智慧后,如何判断它是否适自己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呢?
方法很简单,很简单,就是一个一个去试验,这个方法解决不了就换下一个,不要害怕试错,试错其实是一个不断得到反馈的过程,反馈越多,也就能找到一个问题的最优解。
举个例子,以前我读书很慢,一本书需要花费一天的功夫,才能读完并且让我崩溃的是,当别人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时,我却一个字都想不起来,说起来真是一个大写的尴尬。
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一本书,并且阅读的质量非常高,每读完一本书,我都能写几千字的读书笔记,似乎看起来很厉害?其实不然,我只是掌握了如何读书的思维模型而已,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我是一下子就能掌握这种读书方法的吗?当然不是,我也是经历了几千个小时的试验后,才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期间我也崩溃过。
但是很多人却很难做到,因为大家都害怕失败,一次失败就退缩了,不愿意再尝试第二次。
乔布斯曾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 “学习任何一个领域,都应把它看作思考的镜子。”
读书可以涉及到多个领域,我们也在每个领域中,看到了那个不一样的自己,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学会思考,不然早晚会迷失方向。
要学会用读书来寻找智慧,而智慧则会为大多数人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