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 | 模型:行为=动机+能力+提示 ?

截止到上一节,我们已经完成习惯第一个模块“基本概念”的学习。

这一节,我们进入到第二个模块“建立模型”,看看顶级高手是如何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好的习惯行为。

我们先介绍一个最底层的行为设计模型:B(行为)= M(动机)+ A(能力)+ P(提示)

万维钢老师写过一本书,叫《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我觉得这书名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知道了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人生窘境。

大道理,谁不知道?但,到底怎样做到?


— 01 

行为设计学

什么是行为设计学?

行为设计学是指:为改变人的行为而设计的一门新兴科学, 包括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产品研发与用户体验等多学科交叉内容。

行为设计学和其他传统的社会学科不一样,它的研究方式更像是物理、化学。

一方面,它用实证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结论;另一方面,它交付给你的不是模糊的理念,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操作手册,你可以直接上手。

换句话说,行为设计学就是要解决“听过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那种问题。


— 02 

福格行为模型

在阅读了30多本关于习惯养成的资料,并查阅了组织行为学和行为设计专著的基础上,结合我个人的实践经验,最终我挑选了理论最扎实,方法论最具体,能傻瓜式操作的福格模型,来给大家介绍:如何设计一个习惯。

福格教授是“行为设计学”鼻祖,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创始人,深入研究人类行为超过20年。

他提出了著名的福格模型:行为(发生)= 动机 + 能力 + 提示(同时出现的时候)

从这个公式中你就可以看出,人的行为背后有三大要素:

· 一个是提示,也就是在某个时刻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信号;

· 一个是动机,也就是做这件事的理由或目的; 

· 一个是能力,你得有能力完成这个行为才行。

要想使人们完成特定的行为,“动机”、“能力”、“提示”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这跟习惯的四要素有什么关系?

这里的行为,也就是习惯回路中的第三步,惯常行为(反应)

这里的动机,也就是习惯回路中的第二步,渴望

这里的提示,同样是习惯回路中的第一步,暗示 

之前我们讲惯常行为的时候提到过,一个行为是否发生,出来提示,还受动机和能力限制。

比如,如果你想扣篮,可又跳不高,根本够不着篮框,那就算了吧,今后可以不用想这事了。

所以,你看出来了,对于行为设计来说,解决行为问题的有3个步骤:

· 检查有没有行为提示。

· 检查有没有行为能力。

· 检查有没有行为动机。

前面我们讲习惯概念的时候讲过,暗示(提示)是一个习惯产生的前提条件。

比如,如果手机没有响,你就不会滋生出拿手机的渴望,也不会有拿手机的动作。

再比如,当家长指责孩子就知道玩,不珍惜时间,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

我们可以想想有没有提示?

其次,如果设置提示没有起到效果,那就进入下一步:检查我们有没有行为能力?

比如说,孩子不珍惜时间,玩过头了,她有没有时间概念? 她知道玩一会是多久么?她知识掌握了吗,会不会做? 

多数人都以为要想实施某种行为,就必须先解决动机问题,但实际上它是最后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这个问题解决步骤都可以为你省去不少麻烦。

比如, 假设你想让女儿放学回家时在学校旁边的小卖部帮自己买几只铅笔。她答应没问题!

你觉得女儿真乖,但是那天她放学回家并没有帮你买。你有些不高兴,并且向她解释你有多需要铅笔(向她解释你的需求,都是动机策略)。

你的女儿说:“对不起,我明天去买。”然而,她第二天还是没有帮你买回来。 

这一次,你生气了,告诉她你不会给她代买东西,还批评她不靠谱。(这也是一种动机策略) 

但多半可能,大家都不太爽!

现在,让我们重新假设你已经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天,当你女儿没有把铅笔带回家时,你并没有发火。

你进入了问题解决模式:“你有没有想过用什么办法提醒自己去买铅笔?”“没有。

我只是觉得自己能记得,结果却忘记了。”

于是你问她:“你觉得明天用什么来提醒你比较好?”这样你就可以来设计第二天的提示。 

她说她会在电话手表上记一条待办事项。你猜结果如何?第二天,她高高兴兴地把铅笔交给了你。

当你把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用于自身行为时,会发现这能让你不再自责。

比如,你打算早上冥想,结果却没做,与其责怪自己缺少意志力或动力,不如逐一确认以下几个问题: 

有没有什么可以提示你?

是什么让这件事变得难以做到?

在多数情况下,有些行为难以做到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动机。

只要找到一个好的提示,或是让行为更容易做到,就能解决行为问题。

无论是自己,家人,孩子,朋友,下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缺乏提示,或者缺乏行动的能力而没有做到,并不是主观恶意,没有做事的动机!


福格行为模型应用:治疗拖延症

回到福格行为模型公式:行为=动机+能力+提示


一、动机 

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重新帮自己建立动机。你可以找出一件自己一直在拖延的事,想想当初为什么要计划做这件事,让自己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小窍门:尽量把这件事和个人收益关联起来。

比如说,

做完它能让你获得什么好处? 

未来会因此得到更多的机会吗?

这件事有可能帮助到更多人吗?

想得越细致,你的动机就会越明确,也就会感到越兴奋,动力越足。


二、能力

人会本能地回避困难的事情,去做简单的事情。

那该怎么办呢?你得学会把工作变简单。

最好的方式就是婴儿学步,缩短时间或者拆分任务:把大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这样就能降低整体任务的难度。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是:倒推。

也就是说,先写好最后一天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往回倒推,依次写下每一个时间点完成的小任务,一直写到今天为止。 

举个例子,你要做一次公众演讲,一共有10天的准备时间,那时间表就要从第10天开始列,比如: 

第10天:完整排练三次

第9天:熟练背诵整篇演讲稿

第8天:做完PPT,和文稿对照,确定翻页的时间点

……

第3天:先写出开头 

第2天:收集和整理所有可用素材 

第1天:理清演讲目的,构思结构框架

用“倒推”的方式设计时间表,你会更合理地安排小任务,不会出现到最后几天任务量积压的情况。  


三、提示

有时候,我们有充分的动机,也把任务拆好了,可还有会拖延,那原因就可能出在“提示不明显”上。

什么样的提示最有效呢?

设置连锁提示。 

第一个提示,是用手机设置一个定时提醒,让自己在设定好的时刻在办公桌前坐下来。你可能并没想好要做什么,没关系,先坐下来。

第二个提示,就是倒计时5分钟,在5分钟之内盯着待办事项列表,挑出一项任务来做。

如果5分钟计时结束,你仍然没决定做哪项任务的话,那就随机选择一项任务,立即去做。 

通过连锁提示,你能快速让自己投入到工作状态中。 

第三种提示,是增加你“看见”任务的概率。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假如你要制定春节假期的旅行计划,那得提前订机票啊,是吧。 

为了让自己不拖延,你可以下载一张飞机图片,设成手机壁纸。

这样每次你拿起手机,就会看到飞机的图片,然后就会想起要赶紧订机票——这就是一种增加看见概率的提示。 

今后当你拖延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到底是动机、能力和提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制定应对策略。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

通过福格行为模型,我们知道了一个行为发生需要动机、能力、提示三要素同时具备。我们的下属,我们的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不愿意行动,而往往是能力不足,或者提示不够。

因此,我们想促使自己或者他人行动的时候,要先考虑是否有足够明确的提示,然后再考虑自己和对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行动,最后才是考虑动机是否清晰和强大。

接下来,我们继续通过福格行为模型的案例拆解,来帮助大家深化认识,加深理解,从而更从容地走上改变之旅!


思考讨论

请按照福格行为模型,设计一个好习惯计划,或者干掉一个坏习惯的计划!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A13 | 模型:行为=动机+能力+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