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00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图片发自App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王坚博士(哦,以后要称呼为院士了)在朗读者上读了这本书的节选。这次幸运的作为荐书人也就推荐了这本自己让自己好奇的书。

看的时候自己很紧张,有很强烈的代入感,忍不住在想他们有没有生命危险,能不能活下来。现在每年珠峰登顶将近600人,希拉里台阶需要排队,用媒体的话来说就是上面的人拍照留念,下面的人站着等死。当时路线应该还没这么成熟。

有句话说得很好,不管你去或者不去,山就在那里。珠峰因为是世界最高峰,攀登难度和其他几座8000+的比起来不算太高,一直吸引着攀登者们前仆后继。有人为祖国荣誉而攀登,从北峰上山的西藏登山队,误以为已经爬到山顶给祖国打电话的印度队,证明白人能做到的黑人也能做到的登山队。也有人因野心勃勃而去征服珠峰,自负的无氧气瓶攀登者,自律的企业家(说的就是王石),专业登山者。

图片发自App

当珠峰商业化之后,山还在那,但山已不是那座山。所有的队伍都在雇佣夏尔巴人作为向导,攀登珠峰死亡的300人中,110+是夏尔巴向导。他们赌上性命去赚一笔能让一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的收入。夏尔巴人背氧气瓶,简易行李,食物,绳索,判断气候。登山队为了赚钱,宣传中或许也适度降低了登山难度。

我最佩服的是那些即将登顶,但综合判断下来决定放弃的人。在四号营地的时候,拼了命上去不难,能活着下来才是最难的。

可是山上,8000米之上,会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人在缺氧状况下,判断能力下降,以至于满满的氧气瓶被认为空了。4个人投票决定把南比和贝克留在离大本营30分钟的地方,让他们等死。这是道德的么?尤其是得知贝克竟然从死神那边又活了过来的时候,回顾那个时刻,当时的做法真的道德么?全力以赴的救助有可能会让自己陷入绝境的话,是否还要去救?现在珠峰上横七竖八的尸体,甚至成为路标被拍照,那么多登山队,为什么不能带他下来?几十万美金的登山费,100万美金带一具尸体下来是不是在勒索?这些都不能用平原上的标准去思考。

珠穆朗玛,不管你去或者不去,ta就高高的在那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珠穆朗玛,你的,我的,夏尔巴人的,攀登者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66/100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