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有感
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 华琴
本学期的基于教材的组内教研课今天正式拉开序幕,第一个上课教师为汤柳芳,上课内容为三年级下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围绕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与理想教学,想与汤老师及所有组内老师共同探讨。话题如文章标题所示,围绕“联系”展开。
一、已经沟通的联系。
在出示算式12×3后,汤老师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再同座交流,最后全班讨论。通过发言的情况可知,教材中提示的不同想法,孩子们都已经想到。
比如,先算3×2=6,再算3×10=30,最后算6+30=36。
还有先算2+2+2=6,再算10+10+10=30,最后算6+30=36。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汤老师引导生进一步学习用竖式计算12×3,并以教师讲解为主,完整展现了12×3的竖式计算过程。
在竖式计算完整展现之后,汤老师引导生对照根据生的口述画在黑板上的小棒图来理解竖式当中每一个得数的意义:6表示3×2=6,30表示3×10=30。这一点因为沟通了数与形的关系,沟通了新知与旧知的关系,所以显得特别有价值。
二、需要沟通的联系。
如果一节课能够在该沟通的地方都能及时沟通,厘清联系,那么,生从课堂上获得的就远远不止于计算方法,课堂也就会呈现出与生而言其他形式集中授课所无可替代的价值。
那么,这节课除了要沟通竖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外,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沟通联系呢?
1. 竖式与横式之间的联系。
当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之后,对于竖式计算与横式计算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及时沟通,怎么沟通呢?
师:12×3可以用竖式计算,怎样计算呢?谁能看着竖式再说一遍?
生:2×3=6,在个位上写6,10×3=30,在十位上写3,积是36。
师:这其实与我们之前想到的哪一种方法相似?
生:先算3×2=6,再算3×10=30,最后算6+30=36。
师:是的,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得到了用竖式计算。
2. 不进位乘法与进位乘法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为第1课时,学习不进位乘法,对于先从哪位算起,尚没有明确需要,这也恰恰是不进位乘法与进位乘法之间的区别。
那么,本节课如何体现上述区别呢?
在教生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首先,无需刻意强调先从个位算起,其次,在练习时候,多增加口算竖式中积的十位是几,怎么算,积的十位是几,怎么算,积的百位是几,怎么算这样的问题。
通过类似问题的口答,反复强化生对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每一步如何计算的认知,真正实现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充分练习,及时掌握,及时巩固的教学目标。
课后,我跟张祎宁交流过上述想法,也跟汤柳芳本人做过简单交流。在交流时我期望能够通过几个问题来引起小伙伴们对本课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的体现与突破的思考。
我们每每组织放学,都会看到有很多孩子被校外辅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带走,再做一了解,我们又会进一步发现,有比较多的孩子的家庭作业在校外辅导机构不仅完成,而且已经被批改。在这样的学情下,我们对于我们的课堂该有如何的定位,是仍然只满足于孩子们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而已,还是还应该有其他?
我想,我们最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通过这节数学课,我的学生得到了哪些?有哪些是只能从我这里得到,而从其他辅导机构得不到的?如果我们的课只是成为校外辅导机构所从事集中授课的补充或者说是检查,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失败的,我们的家长对于我们的失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为此,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要让孩子分享,让孩子练习。为给孩子更多时间,要给自己的课堂讲解时间不停做减法,提醒和锻炼自己抓住本质,沟通联系,促进理解的能力的提升。
关于本节课的一点意见,是否完全符合学情,还需付诸实践以作检验,但是如此提问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期望通过我的追问来促进大家对课的设计的重视,对课的反思的重视,然后能够随着课堂教学次数的增多,而获得逐渐丰富的教学经验,生成课堂教学的成就感以及教师职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