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子吟》为例丨为什么《唐诗三百首》成为经典,值得一读再读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中国古代盛世的巅峰,当时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没有现代的钟表能够准确报时,也没有日历等,可是古人却能准确地知道四季,根据时令季节,该耕种就耕种,该收割就收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时而动,天人合一。

春天的和风到了,用诗形容就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夏天来了,用诗形容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天的早晨,叶片上有了露珠,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冬天飘起了雪花,那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唐诗里,有二十四节气,有传统节日,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有千年不变的风花雪月,也有历经千年不朽的绣口锦心。

这三百首诗,从五万余首唐诗中精挑细选而成,唐诗的风骨、风雅、风流尽在书中。

今天我们就以孟郊的《游子吟》为例,来简析,为什么《唐诗三百首》能成为经典,值得一读再读?

《唐诗三百首》从体例上,分为了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乐府诗,是属于孟郊自创的乐府诗题。

《游子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诗

在外游子对母亲的感情肯定比一般人更浓厚,游子们背井离乡,独居在外,全靠自己照顾自己,身体健康还好,如果有点小病小灾,此时的游子是格外思念母亲的。

游子们离开母亲的身边后,才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母亲才会嘘寒问暖,关心你吃的饱不饱,穿的暖不暖,可是在母亲身边的日子,又总是嫌弃母亲唠唠叨叨,什么事情都要问,什么事情都要管,这时才想起母亲的好。

《论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常年在外的而游子,既不能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游子内心深处是很纠结的,对于孟郊来说,更是如此。

孟郊家境贫寒,需要他早早承担家庭责任,可是他命运多舛,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五十岁时才得了一个县尉的小官,算是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是“迎母溧上作”,也就是他得到县尉这个小官后,才把母亲接到溧阳奉养,尽孝心,这么多年来,孟郊心心念念的就是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这迟来的孝心促使他写出了这首《游子吟》。

从感情方面,我们来想象一下,年已五十的孟郊,在外漂泊多年,辛酸自不必说,可是内心的焦灼却是显而易见的,放在现代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可以体会的,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是孟郊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这迟来的孝敬,背后是孟郊无尽的心酸和感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两句从细节入手,展现了一个无比熟悉的场景,慈母在给即将远行的游子缝衣服。这个细节简直可是说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一方面符合母亲的身份,中国古代,男耕女织,母亲就是纺布织布,缝补衣服,这非常符合母亲的身份;一方面能够把人心牵动起来,慈母缝衣,每当游子思念家乡,思念母亲时,这幅场景就会浮现在游子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要远行的游子,还不知何时归来,衣服厚的、薄的、外穿的、里穿的,都需要一样一样地缝制好,而母亲不光缝衣服,还有额外的家务,因此只能在晚上干完所有的活后,才能拿起针,一针一线地给游子缝衣服,一根线,把母亲和游子牢牢牵在了一起,这根线,就是母子之间情感的桥梁和纽带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三年前,送儿子上大学前,给他准备衣物的情景,也是一年四季的衣服准备好后,还有新买来的衣服,总怕衣服不结实,那是还不会踩缝纫机的我,开始学习用缝纫机,学会后,把儿子的裤子的边缝,都用缝纫机多车了几道,一边缝制,一边落泪,我想儿子的衣服中,也缝制了我的思念和牵挂,此时,对孟郊的这两句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两句很明显在形容慈母的心情,可谓一针见血。在外的游子,在每一位母亲心中都是牵挂,牵挂安全,牵挂穿的暖不暖,唯有把思念一针一线地缝制在衣服中,针脚密密麻麻,不会偷一点懒,因为这是给自己亲爱的孩子的。

后一句,谁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呢,有可能是三四个月,也有可能是五六年,所以衣服一定要缝的结结实实的,防止破了。慈母的牵挂,慈母的关心就在这密密麻麻地针脚中,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穿着这件慈母缝制的衣服,游子就能感觉到温暖,就能感受到母爱。

这四句简单来看,都是大白话,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可是却如此打动人心,慈母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眼前。

很多人评论说,这四句就完整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不需要后面的两句也可以,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孟郊可是一个年逾五十的游子,这前面四句怎么能很完整过得表达出他的全部感受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可说是把整首诗进行了升华 , 三春指的是孟春 、仲春和季春 ,也就是指全部的春天 ,这里作者使用了妙喻和对比 ,妙喻是将慈母深深的爱比作春晖, 这样一来,就将母爱的温暖、无私 、伟大 溢于言表;作者用小草寸心对比春晖 ,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边无际和博大,这种感觉倾刻间充溢寰宇,令人动容。

小草, 正是因为有了太阳的照耀 才能 发芽、生长、 才能努力向上,拥抱灿烂的阳光 ,可是小草那么弱小 它怎么能够报答太阳的照耀呢?

其实,作者是把小草比喻成自己,把母亲比喻成了阳光。孟郊从小就没有让母亲省过心 ,年轻的时候不是隐居就是四处游荡, 后来母亲的多次督促下才去参加科举考试,不料仕途不顺, 几次都没有考上,直到第三次参加才考上了进士 ,又过了四年,在年已五十时 ,才得到第一个官职-溧阳县尉 。

孟郊把母亲接来奉养后,想起母亲的付出 ,想起多年来自己的一举一动无一不在牵挂着母亲的心 ,自己没有官职 ,无法养活自己 ,也无法奉养母亲 ,孟郊对母亲的感情就像小草对春辉的依恋 ,可是 ,他也正和小草永远无法报答阳光的照耀一样 ,他想尽全力去报答母亲多年的牵挂和辛劳 ,可是任他付出多少, 能够抵得上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吗 ?

这句话深深的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也可以说孟郊的《游子吟》, 唱出的是一首亲子之歌,唱出的是一首母亲的赞歌, 这篇《游子吟》有迎接母亲的欣慰感,异常温暖 ,每当我们读起这首诗的时候, 好似感受到阳光洒在身上,它不仅自然温暖 ,而且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

唐诗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因,构建出了中国特有的审美,也开启了一扇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的窗口,中国也因此拥有了诗歌国度的美誉。

唐朝独特、浓厚的文化氛围,给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使唐诗在中国两千年的文学长河中,一直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学上丰富的宝藏。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游子吟》为例丨为什么《唐诗三百首》成为经典,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