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讨论:初一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有时会陷入“顾影自怜”的陶醉中。尤其是在面对一篇表达深刻情感的课文时,我们备课时常常自动代入作者的角色,字里行间,都想把作者表达的情感“使劲”地传达给学生。结果是,教师在台上自我欣赏半天,台下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内心毫无波澜。这种教学尴尬,教师们有时难以避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全方位地考虑问题。课堂永远是灵活多变的,教师们唯有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一次次的教学磨练,才能让语文课堂散发应有的魅力。
《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情感真挚,文字朴实动人。课文入选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第二单元亲情主题的开篇。肖俊业老师对于这篇课文的总体教学思路的阐述如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2、分析概括“我”和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3、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落实朗读,体会关键词所体现的情感,如形容词、动词等;
2、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以及“好好儿活”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剧照引入
在课件上展示教师扮演史铁生的剧照,让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状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教师讲述自己扮演史铁生的感受,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表演氛围中。
2、朗读课文,圈点批注
学生自行找出体现“过去的我”没有“好好儿活”的文段,并朗读出情感。
3、问题设计,小组合作
提问(1):当“我”自暴自弃时,母亲做了什么?
提问(2):当时的“我”能理解母亲深沉且包容的爱吗?
小组合作找到体现母亲情感的关键动作的词句,体会这几个词各自不同的情感;找出体现母亲神态的词,并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情感。
4、作业布置
(1)写写你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2)记录你与母亲的一件小事。
第二课时
重点解析文中多次写到花的的用意,回到文中主旨——“好好儿活”,咱俩一起好好儿活。
肖老师对于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着重于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对于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及语言的运用都有注重,是一次充实、有深度的备课。几位老师在听完肖老师的阐述后,经过探讨,认为教授《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环节的处理问题。
教师在带领学生走入课文时是否自然?在文段的过渡时是否流畅?情感的转折时是否生硬?学生朗读课文,进入情境后,又是怎样回到题目的?这些都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上课时最介意强行推进教学进程,强行让学生感动。对于《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需要的是师生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矫揉造作,故作深沉。情感自然而然流露,整个教学是一气呵成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时,关键是流畅地衔接教学环节。
其次,氛围的营造问题。
《秋天的怀念》里史铁生对于母亲的情感,七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得到吗?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亲情、母爱的理解还停留在十分表面甚至幼稚的阶段。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最要紧地是把学生带入你营造的情境中。一旦学生与教师不在同一氛围内,这堂课就失败了。备课时,教师应该想如何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或者如何渲染情绪,来让学生持续不断地处在你所营造的氛围里。整个课堂的抒情感,从课堂开始到结束,都不能中断和破坏。
最后,课堂的生成问题。
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学生不会一直处于教师所预想的设定中。师生相互交流才能促成一节精彩的课堂。教授《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指引学生走入文章的情感世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对于文中情感的困惑、质疑都是正常的,教师在备课时,切不可忽视这种情况。对学生的目标要求,要融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