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一首写雨词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图片发自App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图片发自App

蒋捷,号竹山,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凡是当年语文课没学过的诗人,一般都不认识。蒋捷具体的生卒年不知,只知道他生于宋末,死于元初,是咸淳十年(1274)进士。北宋灭亡后,隐居不仕,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他流传下来的词作有几十首,除了这一首,其余的作品中也不少佳作。

我第一次读到蒋捷词还是三年前的事了,当时就是读的这首虞美人,读完就深深的被这首词打动。一首好的诗词,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让你读完之后陷入深深的沉思,进入到作者所构造的意象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一刻我们就是词中人,那一刻就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是啊!谁不是从少年的不识愁滋味,到壮年的满心沧桑,再到老年的欲说还休,假意洒脱呢!

图片发自App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一个客舟中的壮年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第三幅画面: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美的一首写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