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子课堂】读写互融相生演绎“成长”交响

——《孤独之旅》教学探微

曹文轩的《草房子》一书,七年级时就让孩子们读过,当时没做要求,不带指导,只让孩子随意读读。

部编教材中再遇《孤独之旅》,与《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一起编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都是小说,从内容上看,都写了少年时代的经历,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构成小说外显的情节线索;同时,正是这些人生经历与体验,让一个人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推动自我的成长,这又构成小说内隐的思想线索。《孤独之旅》实际上是少年杜小康的成长之旅,无论外显的情节线索还是内隐的思想线索都指向“成长”这个主题。

南宋学者陈善云说:“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正青春的孩子们,成长也是他们生命的主题,同一主题下,虽然也是自主阅读,但随意去读,显然不合适。那要怎样带着孩子深入,见得更亲切——从杜小康的成长中,究竟能得到什么启示,引发怎样的共鸣,实现怎样的成长同步?又能如何用好教材,实现读写结合,让孩子们走出来,用得透脱呢?


一、阅读入文,体察“成长”。

1.情节梳理练缩写

部编教材是极其讲究读写结合的。单元写作训练大要求,分解成要点,分布于阅读教学中,有的呈现在课后练习中,有的则以整篇示例。如第四单元的写作“学习缩写”在《故乡》一文阅读题中呈现为:“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现出来”;《我的叔叔于勒》课后第一题“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也是为学习缩写做准备。有了两篇讲读课文的引导,学生在情节梳理上应该是可以自主完成的。

“阅读提示”中,也为情节梳理式缩写提供了示例和思路。第一段有三句话是示例,分别提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第二段中“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中“心理变化”提供了缩写的思路。

学生在梳理《孤独之旅》之前,还可以用本单元“学习缩写”的写作导引文字练练手,实践一下如何缩写说明性文章。如果还有疑惑的话,文章的旁批也能为缩写提供帮助。

以《孤独之旅》为练习题,梳理情节,练习缩写,第一遍,就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读文本。


2.入文体察得“金句”

再读文本,让学生用“体察”法。以敏锐体察细微,用阅读感悟“成长”,让“成长”点亮思维。在用缩写把书读“薄”之后的深入对话,需要孩子们沉潜到文字深处,去体会小说的诗意,感悟文字的丰厚。

师:请以“成长就是……”随文批注,你从杜小康成长的细枝末节中获得的关于成长的哲理,寻找《孤独之旅》中关于成长的金句。

生:纵观全文,杜小康从故事开始的茫然,恐惧到害怕,胆怯再到不会再忽然的恐慌起来,再到故事结束时的坚强,他的心路历程告诉我:成长不是个子在长高,而是心理变得坚强。

生:“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着一股鸭子追去。”“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从这里可以读出:成长就是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生: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杜小康没有选择退缩,所以我认为:成长就是直面风雨。

生:“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杜小康的奔跑启示我:成长就是即使遍体鳞伤,也不忘向前奔跑。

学生很快把目光聚焦到芦苇荡里的那场风雨中,暴风雨既是成长的考验,也为成长提供了舞台。高潮本就让人容易触动,可这种触动,还在外围,加上眼前的这些孩子,有父母无所不在的荫蔽,人生何曾经历这样的风雨,无法感同身受,无法设身处地,就无法真正体察,必须再深入,于波澜不惊中探寻成长的金句。

生:“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在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孤独就在那里,你是没有办法逃避的,逃避实际上就是心里的恐惧,所以这里启示我:成长就是坦然接受现实。

生:“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油麻地虽小,对于眼前的未知来说,依然是身后的繁华,我以为,成长就是忘却身后的繁华,拥抱前途的未知。

还是这位同学,她说从芦叶里飞着的萤火虫里看到了成长,因为成长就是不在黑暗里恐慌,而是努力去找寻属于自己的萤火虫。

还有的孩子说,鸭子既是杜小康成长的伙伴,也是生活赐予的磨砺。杜小康放鸭子的过程,就是与磨难相依为命的过程,所以成长就是与磨难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相互成全。

“成长没有退路。”“成长就是褪去软弱的外壳。”“成长就是,长成更好的自己!”在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感悟里,我看到了成长。

起初的推进很艰难,越是艰难,越值得等待。艰难中,孩子们在文字里深耕,在思维深处漫溯,经历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享受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与孩子们感悟“成长”的“孤独之旅”慢慢地在靠近、重合、并行、延伸。幸好这不是公开课,我可以慢慢等,在等待中尽情享受对话的安静与狂欢。

“成长就是看天是天,看天不是天,看天还是天。”班长小朱此语一出,大家讶然。“起初的天空是陌生的,有炊烟,有月亮,甚至有萤火虫,可这时候的天空,对于杜小康来讲,就是他生长的环境;后来,这天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这“天”成了杜小康成长最好的舞台;再后来,‘雨过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他眼中的天空已经着上他成长的底色,‘那么明亮的月亮’就是他成长的勋章!所以说,成长就是看天是天,看天不是天,看天还是天。”小朱班长说完,短时的沉默之后,是孩子们懂得的掌声。

至此,孩子们对于“成长”的含义,不仅内化于思维与心灵,而且还外化于语言精准表达,也算是陈先生所讲之“见其亲切”了。 下一步,该“用得透脱”了。

课堂探微

二、情动辞发,感悟成长

经过阅读的循文入义,披文入情,学生对于“成长”的理解,已经是得其旨要,产生共鸣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从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表达来看,不仅思路清晰,而且还讲究章法,已经有了篇章的雏形,记录下来,就是极好的“成长”感言。

课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份作业:以“成长”为话题,写成长里的细枝末节;可以讲自己的成长故事,可以谈成长的感悟,甚至可以记录自己这节课真实的阅读“成长”,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收到的文字,有片段,有整篇,大体有以下类型:

1.用一组小故事或者镜头的对比,记录成长的过程。刘欣煜同学在《长大的童心》里讲到:小时候,爸爸坚实的背承载了“我”的快乐,爷爷满脸的胡子是慈爱,也有善意的谎言;长大后,爸爸的脊背不再坚实,女儿接过了负担,虽然只是按摩舒缓劳累;爷爷的胡子依然慈爱,但孙女明白,自己这一辈子也不可能有爷爷那样慈爱的胡子了,但那颗童心里,“已悄然安放了责任和善良”。

2.讲自己成长中一个难忘的小故事,写一次成长的心路历程。张涵在《我的成长故事》中讲自己因小事怒对姑姑。以“‘再不回来我就打断你的腿!’我按下删除键,删去姑姑发的这条信息。”特写镜头开篇,将事情的原委缓缓道来。情绪从怒对、挂电话、关机、愤懑一路升级,继而想到姑姑无私的照顾,开始反思到自省,打开手机,了解原委再到真的明白:“成长中的那些期待和责备,是姑姑不曾说出口的爱。”

3.让别人的成长故事启迪自己的成长。李依琛在《所谓成长》中写到:所谓成长,大抵就是忘却身后的繁华,拥抱未知的前途吧。当杜小康忘记了油麻地的繁华,在行进的途中,开始“闻到芦苇的清香,看见芦叶里飞着的无数萤火虫,习惯了浩浩荡荡地芦苇丛里的一缕炊烟。”成长也正在同步发生,成长就是慢慢习惯,适用于任何生命。

4.以“我”为原型的成长小说。朱维翰的《威尔的故事》,主角是一只叫“威尔”的猪。这只落脚猪一直被嫌弃,而且也习惯了被嫌弃,直到它身体变得强壮,足以越过圈住它的栅栏。一只母鹅告诉威尔:“没有翅膀,你还有脚,一样可以飞翔!”威尔开始动摇,想要冲破藩篱,但又苦于没有出口。一个偶然的机会,威尔在“会有出口的”信念中,找到了出口,并在猎狗的追逐下,四脚腾空,飞了起来。故事虽然有《丑小鸭》的痕迹,但也有成长的启迪,“会有出口的!”无论是作文还是成长,都是很有教益的。

作文评点课上,学生交流分享,梳理总结明确:成长类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小说,还可以写散文,不管怎么写,都要遵循“动人心者莫乎真情,启人智者莫乎哲理”的原则。讲自己的成长故事,细枝末节处尤见功力,以“我”为原型的创写,情节跌宕处彰显智慧。

在学生情动之时,让学生从《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长”中走出来,将目光投向生活,书写成长,实现阅读的“知入”和写作“知出”以及成长的启迪三者的相互促进,联通互融,奏响“成长”的和谐乐章。

就此结课,也无可厚非,但看到学生的欲罢不能又有些于心不忍,于是试着将成长类读写再延伸,整合。


三、整合升华,积淀成长

九上三单元为古诗文阅读单元,篇目多为山水游记散文。写作编排则为“议论要言之有据”,这样的读写编排体系,确实与之前有些差别,似有“文不对题”之嫌,但细察“写作实践”就会明白:部编本教材的写作体系的读写结合真是无处不见,且形式各异,不仅可以与本单元阅读结合,还讲究上下单元的连贯,甚至可以跨单元进行读写整合。

以“写作实践一”建立素材库为例,源于第三单元阅读教材中经典名句、典型事例、精辟见解等皆可入库,成为议论文的论据。在阅读教学中要提高积累意识,训练积累方法,养成积累习惯。再推而广之,语文教材中三年的阅读,都可依此梳理入库;再融汇贯通,学生三年所学所有科目无一不可分类入库!而这样的学科整合意识,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成长类”写作素材积累,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契机。

杜小康的成长苏生了一部分记忆,成长故事的分享又唤醒了一部分旧时光,再让学生悉数成长中的那些“最”,选取五个以上的精彩小片段,加上一句话感悟——成长类素材就可以拿来就用了。

叙议结合,是这次整理素材的隐性要求。这是本次阅读和写作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也是事例论据如何使用的难点问题。

经历过阅读交流、写作分享来来回回的多轮训练,我希望看到每个孩子自己对成长的个性解读——

王馨一直介怀于自己的座位不在“学霸区”里,静心观察才发现,班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学霸区”,终于明白,原来,成长就是不急着沮丧,慢一点抱怨。成长记录本别人视为负担,她却一直坚持,因为她懂得,半途而废不是成长,持之以恒才是。同样还是写“成长记录”,郭芳涓理解为:成长就是坚持,而坚持终将美好。蔚晨曦在咬着牙忍住哭泣中成长了,她写道:成长就是将哭声调至静音,让情绪隐身。李依琛从爸爸的一次酒后隐忍中明白,成长就是收敛自己的锋芒,与生活握手言和……

这些鲜活的细枝末节,这些独到深刻的感悟,让孩子们的成长有了质感,为孩子们的成长,着上理性的光芒。

成长,没有终点,教学探微,也永远在路上。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八日

教学永远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亮子课堂】读写互融相生演绎“成长”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