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众所周知,“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它与“心即理”、“致良知”被后人称为王阳明学说的三大核心。

从阳明学说的角度来看,“心即理”是框架——“天理”存于心内,吾性自足,心外无理。

而“致良知”则是强调存“天理”,去人欲,然后得到真正的“知”,再由“真知”指导“行”,就是知行合一。

言外之意,任何人在去除人欲之前,所获得的“知”,都是假“知”——由假“知”驱动出来的“行”,当然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了。

甚至可以说,真正的“知行合一”,其实是“致良知”的结果——王阳明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正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阳明心学当中,“知行合一”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其实“知行合一”的真正意义,在王阳明的后半生早有体现——践行圣人之道。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继续探讨,即:

一、圣人之道就是中道,也是除尽私欲之后所践行的道

所谓圣人之道,其实就是除尽私欲之后,不再受到外在一切以及自身欲望的干扰与影响的前提下,所践行的道。

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的一切言行与作为就是如此。

那么,王阳明在“悟道”之前,为什么不能算是践行圣人之道呢?

因为在“悟道”之前,他的“知”由于受到私欲的干扰与影响,不可能是“真知”,而是“假知”,而“悟道”之后所得到的“知”,才是“真知”——这个时候的王阳明,早已不再受到私欲的干扰与影响了,

而由“真知”所指导的“行”,当然是符合于中道——圣人之道了。

二、“知行合一”契合于圣人之道

如上所说,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实是致良知的结果。

所谓“致”,就是践行之意,“良知”则是除尽私欲之后,自然呈现的“天理”。

所谓“天理”,从某种角度上讲,其实就是圣人之道。

言外之意,你只要找到自己的“良知”,你就是圣人了,而圣人的一切作为,当然就是圣人之道了。

因此,“悟道”之后的王阳明,所做的一切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践行圣人之道。

王阳明:觉悟之路

问过蓝天

购买专栏

三、“知行合一”为世人的修行指明了方向

当然,“知行合一”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它为世人提供了一个修行的模板以及方向,就犹如一座灯塔一般,照耀人们前行之路。

古人有一句话讲“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进一步说,王阳明后半生所创立的书院以及成就的事功,不过是一些表象,而不是他“悟道”之后的真正意义。

甚至可以说,这些世俗之中所认为的意义,并不是“知行合一”的目的——相对于照耀世人前行之路而言,这些事功根本就微不足道。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三个内容,其实正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意义所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世说新语》《哲学史讲演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