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 索引:如何用哈希表管理亿级对象?

上一讲我们谈到,Ptmalloc2 为子线程预分配了 64MB 内存池,虽然增大了内存消耗,但却加快了分配速度,这就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

在内存有限的单片机上运行嵌入式程序时,我们会压缩数据的空间占用,以时间换空间;但在面向海量用户的分布式服务中,使用更多的空间建立索引,换取更短的查询时间,则是我们管理大数据的常用手段。

比如现在需要管理数亿条数据,每条数据上有许多状态,有些请求在查询这些状态,有些请求则会根据业务规则有条件地更新状态,有些请求会新增数据,每条数据几十到几百字节。如果需要提供微秒级的访问速度,该怎么实现?(注意,以上非功能性约束并不苛刻,对于低 ARPU,即每用户平均收入低的应用,使用更少的资源实现同等功能非常重要。)

这种情况你会面对大量数据,显然,遍历全部数据去匹配查询关键字,会非常耗时。如果使用额外的空间为这些数据创建索引,就可以基于索引实现快速查找,这是常用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用标准库里提供的字典类容器存放对象,就是在数据前增加了索引,其本质就是以空间换时间。

当然,索引有很多,哈希表、红黑树、B 树都可以在内存中使用,如果我们需要数据规模上亿后还能提供微秒级的访问速度,那么作为最快的索引,哈希表是第一选择

为什么选择哈希表?

为什么说哈希表是最快的索引呢?我们怎么定量评价索引快慢呢?

实地运行程序统计时间不是个好主意,因为它不只受数据特性、数据规模的影响,而且难以跨环境比较。巴菲特说过:“近似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用近似的时间复杂度描述运行时间,好过实地运行得出的精确时间。

“时间复杂度”经过了详细的数学运算,它的运算过程我就不详细展开讲了。时间复杂度可以很好地反映运行时间随数据规模的变化趋势,就如下图中,横轴是数据规模,纵轴是运行时间,随着数据规模的增长,水平直线 1 不随之变化,也就是说,运行时间不变,是最好的曲线。用大 O 表示法描述时间复杂度,哈希表就是常量级的 O(1),数据规模增长不影响它的运行时间,所以 Memcached、Redis 都在用哈希表管理数据。

为什么哈希表能做到 O(1) 时间复杂度呢?

首先,哈希表基于数组实现,而数组可以根据下标随机访问任意元素。数组之所以可以随机访问,是因为它由连续内存承载,且每个数组元素的大小都相等。于是,当我们知道下标后,把下标乘以元素大小,再加上数组的首地址,就可以获得目标访问地址,直接获取数据。

其次,哈希函数直接把查询关键字转换为数组下标,再通过数组的随机访问特性获取数据。比如,如果关键字是字符串,我们使用 BKDR 哈希算法将其转换为自然数,再以哈希数组大小为除数,对它进行求余,就得到了数组下标。如下图所示,字符串 abc 经过哈希函数的运算,得到了下标 39,于是数据就存放在数组的第 39 个元素上。(注意,这是个很糟糕的哈希函数,它使用的基数是 256,即 2 的 8 次方,下文我们会解释它为什么糟糕。)

03 | 索引:如何用哈希表管理亿级对象?_第1张图片

这样,哈希函数的执行时间是常量,数组的随机访问也是常量,时间复杂度就是 O(1)。

实际上并非只有哈希表的时间复杂度是 O(1),另一种索引“位图”,它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1)。不过本质上,它是哈希表的变种,限制每个哈希桶只有 1 个比特位,所以,虽然它消耗的空间更少,但仅用于辅助数据的主索引,快速判断对象是否存在。

位图常用于解决缓存穿透的问题,也常用于查找数组中的可用对象,比如下图中通过批量判断位图数组的比特位(对 CPU 缓存也很友好),找到数据数组中的对应元素。

当然,logN 也是不错的曲线,随着数据规模的增长,运行时间的增长是急剧放缓的。红黑树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logN)。如果需求中需要做范围查询、遍历,由于哈希表没办法找到关键字相邻的下一个元素,所以哈希表不支持这类操作,我们可以选择红黑树作为索引。采用二分法的红黑树,检索 1 万条数据需要做 14 次运算,1 亿条也只需要 27 次而已。

如果红黑树过大,内存中放不下时,可以改用 B 树,将部分索引存放在磁盘上。磁盘访问速度要比内存慢很多,但 B 树充分考虑了机械磁盘寻址慢、顺序读写快的特点,通过多分支降低了树高,减少了磁盘读写次数。

综合来看,不考虑范围查询与遍历操作,在追求最快速度的条件下,哈希表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在生产环境用哈希表管理如此多的数据,必然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面对上亿条数据,为了保证可靠性,需要做灾备恢复,我们可以结合快照 +oplog 方式恢复数据,但内存中的哈希表如何快速地序列化为快照文件?

其次,简单的使用标准库提供的哈希表处理如此规模的数据,会导致内存消耗过大,因为每多使用一个 8 字节的指针(或者叫引用)都会被放大亿万倍,此时该如何实现更节约内存的个性化哈希表?

再次,哈希表频繁发生冲突时,速度会急剧降低,我们该通过哪些手段减少冲突概率?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用哈希表有效地管理亿级数据。

内存结构与序列化方案

事实上对于动态(元素是变化的)哈希表,我们无法避免哈希冲突。比如上例中,“abc”与“cba”这两个字符串哈希后都会落到下标 39 中,这就产生了冲突。有两种方法解决哈希冲突:

1. 链接法,落到数组同一个位置中的多个数据,通过链表串在一起。使用哈希函数查找到这个位置后,再使用链表遍历的方式查找数据。Java 标准库中的哈希表就使用链接法解决冲突。

2. 开放寻址法,插入时若发现对应的位置已经占用,或者查询时发现该位置上的数据与查询关键字不同,开放寻址法会按既定规则变换哈希函数(例如哈希函数设为 H(key,i),顺序地把参数 i 加 1),计算出下一个数组下标,继续在哈希表中探查正确的位置。

我们该选择哪种方法呢?

由于生产级存放大量对象的哈希表是需要容灾的,比如每隔一天把哈希表数据定期备份到另一台服务器上。当服务器宕机而启动备用服务器时,首先可以用备份数据把哈希表恢复到 1 天前的状态,再通过操作日志 oplog 把 1 天内的数据载入哈希表,这样就可以最快速的恢复哈希表。所以,为了能够传输,首先必须把哈希表序列化。

链接法虽然实现简单,还允许存放元素个数大于数组的大小(也叫装载因子大于 1),但链接法序列化数据的代价很大,因为使用了指针后,内存是不连续的。

开放寻址法确保所有对象都在数组里,就可以把数组用到的这段连续内存原地映射到文件中(参考 Linux 中的 mmap,Java 等语言都有类似的封装),再通过备份文件的方式备份哈希表。虽然操作系统会自动同步内存中变更的数据至文件,但备份前还是需要主动刷新内存(参考 Linux 中的 msync,它可以按地址及长度来分段刷新,以减少 msync 的耗时),以确定备份数据的精确时间点。而新的进程启动时,可以通过映射磁盘中的文件到内存,快速重建哈希表提供服务。

如果能将数据完整的放进数组,那么开放寻址法已经解决了序列化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开放寻址法。

但是,有两个因素使得我们必须把数据放在哈希桶之外:

1. 每条数据有上百字节;

2. 哈希表中一定会有很多空桶(没有存放数据)。空桶的比例越高(装载因子越小),冲突概率也会越低,但如果每个空桶都占用上百字节,亿级规模会轻松把浪费的内存放大许多倍。

所以,我们要把数据从哈希表中分离出来,提升哈希表的灵活性(灵活调整装载因子)。此时,该如何序列化哈希表以外的数据呢?最快速的序列化方案,还是像开放寻址法的散列表一样,使用定长数组存放对象,通过原地映射文件的方式序列化数据。由于数据未必是定长的,所以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数据的长度是固定的。可以用另一个数组 D 存放数据,其中 D 的大小是待存放元素的最大数量,注意,D 可以远小于哈希数组的大小。如果哈希表是动态的,支持新建与删除元素操作,还需要把数组 D 中空闲的位置构建一个单链表,新建时从链表头取元素,删除时将元素归还至链表头部。

03 | 索引:如何用哈希表管理亿级对象?_第2张图片

二、数据的长度并不固定。此时,可以采用有限个定长数组存放数据,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加快访问速度。如下图中,D1 数组存放长度小于 L1 的数据,D2 数组存放长度在 L1 和 L2 之间的数据,以此类推。而哈希表数组 H 中,每个桶用 i 位存放该数据在哪个数组中,用 j 位存放数组下标。查找数据时,前 i 位寻找数组,后 j 位作为数组下标直接访问数据。

在这两种情况里,哈希桶不需要存放 8 字节 64 位的地址。因为,或许数组 D 的大小不到 1 亿,也就是说,你最多只需要寻址 1 亿条数据,这样 30 位足够使用。要知道,减少哈希桶的尺寸,就意味着同等内存下可以扩大哈希数组,从而降低装载因子。

降低哈希表的冲突概率

虽然哈希冲突有解决方案,但若是所有元素都发生了冲突,哈希表的时间复杂度就退化成了 O(N),即每查找一次都要遍历所有数据。所以,为了获得与数据规模无关的常量级时间,我们必须减少冲突的概率,而减少冲突概率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调优哈希函数,第二个办法就是扩容。

我们先看调优哈希函数。什么是好的哈希函数呢?首先它的计算量不能大,其次应尽量降低冲突概率。回到开头的那个哈希函数:

03 | 索引:如何用哈希表管理亿级对象?_第3张图片

这个哈希函数使得“abc”和“cba”两个关键字都落在了下标 39 上,造成了哈希冲突,是因为它丢失了字母的位置信息。BKDR 是优秀的哈希算法,但它不能以 2^{8} 作为基数,这会导致字符串分布不均匀。事实上,我们应当找一个合适的素数作为基数,比如 31,Java 标准库的 BKDR 哈希算法就以它为基数,它的计算量也很小:n*31 可以通过先把 n 左移 5 位,再减去 n 的方式替换(n*31 == n<<5 - n)。

一次位移加一次减法,要比一次乘法快得多。当然,图中的哈希函数之所以会丢失位置信息,是因为以 2^{8} 作为基数的同时,又把 2^{8}-1 作为除数所致,数学较好的同学可以试着推导证明,这里只需要记住,基数必须是素数就可以了。

当哈希函数把高信息量的关键字压缩成更小的数组下标时,一定会丢失信息。我们希望只丢失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尽量多地保留区分度高的信息。这需要分析关键字的特点、分布规律。比如,对于 11 位手机号,前 3 位接入号区分度最差,中间 4 位表示地域的数字信息量有所增强,最后 4 位个人号信息量最高。如果哈希桶只有 1 万个,那么通过 phonenum%10000,最大化保留后 4 位信息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再比如,QQ 号似乎不像手机号的数字分布那么有特点,然而,如果静态的统计存量 QQ 号,就会发现最后 1 位为 0 的号码特别多(数字更讨人欢喜),区分度很低。这样,哈希函数应当主动降低最后 1 位的信息量,减少它对哈希表位置的影响。比如,QQ 号 %100 就放大了最后 1 位的信息,增大了哈希冲突,而用 QQ 号 %101(101 是素数,效果更好)作为哈希函数,就降低了最后 1 位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看看减少哈希冲突概率的第二个办法,扩容。装载因子越接近于 1,冲突概率就会越大。我们不能改变元素的数量,只能通过扩容提升哈希桶的数量,减少冲突。

由于哈希函数必须确保计算出的下标落在数组范围中,而扩容会增加数组的大小,进而影响哈希函数,因此,扩容前存放在哈希表中的所有元素,它们在扩容后的数组中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扩容需要新老哈希表同时存在,通过遍历全部数据,用新的哈希函数把关键字放到合适的新哈希桶中。可见,扩容是一个极其耗时的操作,尤其在元素以亿计的情况下。

那么,在耗时以小时计的扩容过程中,如何持续提供正常服务呢?其实,只要把一次性的迁移过程,分为多次后台迁移,且提供服务时能够根据迁移情况选择新老哈希表即可。如果单机内存可以存放下新老两张哈希表,那么动态扩容不需要跨主机。反之,扩容过程将涉及新老哈希表所在的两台服务器,实现更为复杂,但原理是相同的。

小结

今天我们介绍了如何用哈希表管理上亿条数据。为什么选择哈希表?因为哈希表的运行时间不随着业务规模增长而变化。位图本质上是哈希表的变种,不过它常用于配合主索引,快速判断数据的状态。因为哈希表本身没办法找到关键字相邻的下一个元素,所以哈希表不支持范围查询与遍历。如果业务需要支持范围查询时,我们需要考虑红黑树、B 树等索引,它们其实并不慢。当索引太大,必须将一部分从内存中移到硬盘时,B 树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使用哈希表,你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

1. 生产环境一定要考虑容灾,而把哈希表原地序列化为文件是一个解决方案,它能保证新进程快速恢复哈希表。解决哈希冲突有链接法和开放寻址法,而后者更擅长序列化数据,因此成为我们的首选 。

2. 亿级数据下,我们必须注重内存的节约使用。数亿条数据会放大节约下的点滴内存,再把它们用于提升哈希数组的大小,就可以通过降低装载因子来减少哈希冲突,提升速度。

3. 优化哈希函数也是降低哈希冲突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研究关键字的特征与分布,设计出快速、使关键字均匀分布的哈希函数。在课程的第四部分,集群的负载均衡也用到了哈希函数及其设计思想,只不过,哈希桶从一段内存变成了一台服务器。

再延伸说一点,哈希表、红黑树等这些索引都使用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判断它们的时间消耗,我们都需要依赖时间复杂度这个工具。当然,索引在某些场景下也会降低性能。例如添加、删除元素时,更新索引消耗的时间就是新增的。但相对于整体的收益,这些消耗是微不足道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性能调优,散列表,数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