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这两件文物,见证孙中山的早期革命历程

【细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031)】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的孙中山早期从事革命活动时使用的“德明”小印和怀表。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文以载道”意);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这里的一方小印,“德明”,是他的族谱名,是还没有出生就定下来的名字。在族谱中,孙中山是“德”字辈,叫孙德明。他的哥哥孙眉,谱名孙德彰。在家书中,孙中山署名“德明”,表示重家族、重亲情的意思。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

他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革命事业,创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领导了辛亥革命,缔造了中华民国,被尊称为“国父”;他又举行了捍卫共和国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适时地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并依靠共产党,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的早年活动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耕人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1897年旅居日本时,化名中山樵,后以中山名世;有时也以载之、公武署名。辛亥革命前,世人常称逸仙先生,民国建立后,多以中山先生称呼。 

孙中山幼时在家劳动,1875年始入私塾读书。1878年5月同母亲一起赴檀香山,随长兄孙眉(德彰)一起生活,尔后入英国教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三年后再入美国教会办的奥亚厚学院。

1883年夏奉父命回国,因毁村庙神像,触怒乡人。是年秋入香港拔萃书院继续学习。1884年4月转学香港中央书院(后称皇仁书院),5月奉父命回乡,娶卢氏为妻。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所属南华医学校学医。第二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

在校期间,常往来于广州、澳门、香港等地,与陈少白、尤列、杨学龄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抨击时弊,时人认为大逆不道,称他们为“四大寇”。

1892年7月毕业后,先后在澳门和广州行医,并寻找救国道路,结识同志,开始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政治活动。

1894年弃医回乡,写成《上李鸿章书》,约陆皓东一起经上海北上天津,要求面见李鸿章,陈述自己的“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政治主张,遭到拒绝。

这使他对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认识到改良主义行不通。从此,他比较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署名“德明”的这方印章,和这块怀表,见证了他早年的奋斗历程。

创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1894年冬,孙中山再到檀香山,积极在华侨中宣传反清革命的主张。这年11月24日,他联合华侨中的反清人士,建立兴中会,并且立即筹备经费,准备回国发动武装起义。

1895年2月,孙中山又和在香港组织辅仁文社的杨衢云合作,联合香港、广州一带的反清人士和会党力量,于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取名“乾亨行”作为掩护。随又决定于10月26日(夏历九月初九)发动广州起义,结果在起义前一日因运送枪械被发觉,遭到失败,陆皓东等人被捕就义。

孙中山被通缉,潜往日本,11月在横滨成立兴中会分会。1896年6月赴美联络华侨,9月前往英国,居学医时的老师康德黎处,10月11日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绑架拘禁。是月23日,经康德黎等人奔走营救,得以释放。脱险后,寓居伦敦,著有《伦敦蒙难记》,并经常到英国博物馆的图书馆里看书,广泛涉猎了西方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各类书刊,实地考察德、比、法等国的实际,寻求救国真理,初步形成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

1897年7月,孙中山取道加拿大到达日本,得到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犬养毅的支持。1898年秋与梁启超会谈。1899年在日本东京、横滨、长崎等地作各种联络和策动工作,准备再次举行起义。1900年10月委派郑士良、陈少白、史坚如等人发动惠州起义,因弹尽援绝失败。



虽然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孙中山并没灰心,更加积极地在欧、美、日本等地华侨和留学生中进行工作,积聚革命力量,准备着进行新的斗争。

1905年,孙中山由欧洲再到日本,以兴中会和以黄兴会长的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其他革命分子,于是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政党。他被推举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奋斗目标。

同盟会成立后,在和改良派展开大论战的同时,孙中山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发动了一系列更大规模的反清起义。

首先是1906年在醴陵、浏阳和萍乡的起义。第二年,即1907年,很快出现了武装起义的高潮。从1907年5月到1908年4月,在孙中山的策动和领导下,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还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这就是1907年5月的广东潮州黄冈起义,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钦州、廉州、防城起义,12月的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的钦州马笃山起义,4月的云南河口起义。

这些起义虽连续失败,但是孙中山仍不动摇,继续坚持以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的斗争。其后于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仓促发动起义,结果又惨遭失败。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孙中山语),大批优秀的革命党人在此役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事后,由慈善机构收殓了七十二具烈士遗体(其中花县烈士十八人)葬于黄花岗,故称是役为“黄花岗之役”。

孙中山所发动和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和推翻清政府奠定了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031这两件文物,见证孙中山的早期革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