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的祈祷落幕之时,拿什么来救赎渴求幸福的灵魂。

      日本人和中国人,同在中华文化圈,但是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国人直接、质朴、温暖、热情、大而化之,日本人则隐忍、内敛、含蓄、小心翼翼、彬彬有礼。即便是电影,日本人也很少有对爱得热烈表达,更多的则是揭示那股克制的情感背后引而不发的力量,那个藏在平静之下的更加深沉的涌动,那个时时令你如芒棘在背的深刻。

      根据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变的电影《祈祷落幕时》,以悬疑案件的层层递进,展现日本人眼中人性的多面。即使是描述最无私的父母对子女之爱,也没有脉脉温情的母爱的甜蜜、父爱的慈祥,爱,被生存的困境一片片撕裂,爱之喜,爱之苦,爱之痛,爱之悲,爱之殇,爱之罪,人性犹如爱的万花筒,在不同的情境里绽放残酷的光辉与冷漠。

      谎言是真相的影子,谎言投射出来的是人心,那个人心是什么:是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在中国式父母子女的关系里,爱的表达是捆绑,是没有疆界的彼此依赖,是彼此生活的过度渗透。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放手,是逃离,是遥望。百合子对儿子加贺,爱得那么克制,那么疏离,那么孤独,那么落寞,又那么无望;忠雄对女儿浅居,爱得那么悲情,那么凄苦,那么残酷,那么决绝,又那么厚重,那么珍贵,而最终,死亡—竟成了母与子、父与女交换爱的唯一方式。

      爱,居然可以用那么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母亲对儿子18年的守望,父亲与女儿在汹涌的人潮里近在咫尺却只能用电话感受彼此的温情。在电影里,没有爱得顺遂,只有爱得无奈;没有爱得圆满,只有爱的悲苦;没有爱得酣畅淋漓,只有爱得隐忍落寞。父母之爱,注定就是一场带着痛苦的分离,那遥远的守护,是被爱填满的距离。

      “渴望幸福的祈祷一重又一重,终有落幕之时”。人,是因爱而生,又被爱裹挟,终其一生都在负爱前行,当我们对爱的祈祷落幕之时,拿什么来救赎渴求幸福的灵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爱的祈祷落幕之时,拿什么来救赎渴求幸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