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那点事儿的终极问答

一、

问:业余去学习音乐,找兴趣班有用吗?

答:

既然是业余学,说明是兴趣所始,一个兴趣人报个兴趣班正合适

可能会带你走进音乐的正门;可能会帮你避免一些弯路;可能会维持你的兴趣;可能会为你以后的自学打下一定基础;可能会帮你找到同道中人;可能会推动你的学音乐之路等。

我认为多少也会有用。

二、

问:请问音乐培训机构有哪些网络以及落地推广方法?

答:

各式推广的目的,说具体点就是招生和招工,说抽象点就是树立机构形象

三把抓手:对内发力,对外发力,对内和外同时发力。 

三条路径:线上发力,线下发力,线上线下同时发力。

对内发力,比如开发老生潜在课时;老生的作品展演;老生的学习纪录片拉票;老带新的各种奖励等。

对外发力,与其他教育机构联合招生;与当地音乐协/学会等社团进行各种合作;进幼儿园上公开课;在本机构开公开课;与附近物业搞庆祝活动等。

线上发力,借助你能找到的各大平台——注册机构;放录播课、开直播或语音课;发送各种机构相关信息;举行各种线上可进行的活动等。

线下发力,发传单;搞赞助;登广告;办比赛;做培训等。

大方向是将抓手与路径结合,具体形式则多变不定,世间无一招制胜法宝,只能靠可持续系统操作获取生机,仅供参考。

tip:线上可着重操作朋友圈广告、线下可着重开拓与幼儿园、小学的合作。

三、

问:教育机构为什么都像是骗子?(好几次有教育机构来宣讲都是各种吹嘘自己「那个来宣讲的员工吹嘘自己」,再用各种看似冲击性的,快速的语言来试图迷惑我们,竟然还是有不少同学被忽悠去了,同学们听完课程最后基本上都会后悔,为什么没人监管。)

答:

准确说来,一切主动推销东西的都像是骗子!

工业化使商品供大于求;智能化正在使服务供大于求,这种大环境下卖方怎能就此罢休,当然是扎根于人性弱点、基于社会痛点、根据行业现状、定位于“摇钱树”,无所不用其极的使劲晃动潜在人群的心,以达自己的预期目标

当,他们这么干多次以后,一开始的真情都消失只剩形式,但形式难以打动人,只能加了最简单直接的引诱结果,包括但不限于“吹嘘”;话说教育行业本身反馈就慢,教培机构还得在一次/几次活动的时间内让你看到他们教育的成绩,证明其内容方法有效除了拿出开始于N年前、暂时结束于活动时的所谓成果给你看,你说还能怎么办。

而当你这么看多次以后,一开始的被感染打动也消失只剩平静,因此得见形式套路。话说回来,像骗子不一定是骗子,我们作为消费者还是尽可能客观评价市面上的所有企业、产品和服务,只以自己需择他人供。

四、

问: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紧张的气氛?

答:

“设置目标”:长期——中期——短期——课时……

“严格考核”:超越——优秀——完成——加油……

“加多内容”:每班——每组——每人——每课……

“加快步伐”:长期——中期——短期——课时……

“参加比赛”:国际——国家——省市——自建……

“翻转课堂”:短期——课时——全翻——半翻……

“变换环境”:郊外——山区——街区——它教……

总之想办法唤醒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双方合定目标,并倒计时施压和积极引导以达成目标,如此反复使其良性循环。

所有活动内容都以“本活动只为更好达成下一活动的目标”为指导,所有过程设计都以“缩短反馈周期,加快结果反馈”为准则。

祝你好运!

五、

问:为什么总有一些家长谎称孩子练琴了?

答:

说来话长:

这可能是家长“焦虑”的一种表现

我们都知道,不管什么学科类别的内容基本都是“盖楼式”一层一层的,上一层必须建立在下一层基础之上才扎实,其本质是“慢活”。这种情况下,想要学好一门课,除了名师百般指点外,那绝对需时间上的长路漫漫和学习者本人的潜心修炼。

现如今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人们哪能经受的了这种“慢”,为了当下的生存,咱们老百姓某种角度而言都是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者(话说我自己也是),体现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尤为明显,因为它押注了一个家庭相当比例的收入,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期待,承载着人们跨越社会阶层奔好日子的愿景希望。

我们人一旦有了所谓的目标愿望,之后一系列的行为都是在想法设法加速实现其的过程。现在,家长面对的一边是教育本身的“慢特质”,另一边是对未来愿景的“急实现”,中间还夹杂着看到各种屌丝逆袭成功实例的羡慕嫉妒,你说家长怎能不着急,怎能不焦虑,又怎能降服得了如此心魔不表现为各种行为呢!

实话说,家长们报的各种班可能就是焦虑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各班的学习进程中同样有所类似现象表现,也就可以理解了。

家长一定程度上心疼课时费“怕吃亏”

家长如果说没练:

作为负责任的专业老师,学音乐的老师因为乐谱的培养又多半是个完美主义者;况且长久考虑,为了多一点学生能持续学下去的可能,毕竟也是收入的一部分;或许还将其视为自己事业发展的“招生牌面”。

这种种原因让老师如何对其学生现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多半会在课堂补基本功以备下一阶段学习内容所需,但基本功一节课怎能补得了,还得循序渐进,这一来一回,得多少节课(老师比家长清楚),得多少学费(家长比老师清楚)。

家长一时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但问题还着急要解决,就只能拿出权益之计。家长撒谎实际是想赶紧学新内容,赶紧接近目标,尽量省点儿钱。

所以,家长出现问主提到的问题,也就大概可以理解了。

作为老师该怎么办

任由其发展,对你对他对社会对国家,无论谁都没什么好处,必须想办法改善,甚至是究底解决。但遗憾的是,这并非一己之力、并非单方面力量、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做到。

作为个体,你能做的也就是苦口婆心的解说,实心实力的上课,按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在这份事业上奉献而已。

最后,希望大家看透了生活的真相还能依然热爱生活!


六、

问:中国是否缺乏“父母教育”?(“如何做好父母”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但是却缺乏一个专业的教育机构来全面系统地教育大家“如何做父母”。)

答:

在我看来,这是一道“伪命题”。

“所谓父母”

“父母”只是“人”一生扮演众多社会角色中的一种,虽然它很重要,也有其独特性,但不得因此忽视或改变它的社会性质。

在扮演父母的同时他们身上可能还有“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兄弟姐妹”、“继父继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父姨妈”、“朋友知己”、“上司下属”、“同学同事”等等角色。

如果需要对“父母”这一角色单列教育,那其他角色的教育是否也应该单列开,并且所有社会角色本身与其相应的权利义务也会随社会发展而改变,况且改变速度正在加快。

“父母教育”

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不同阶段,“父母”都是由“子女”过来的,而子女时期的教育就是每个人年少时的教育。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表现为以“义务教育”为基础、以自选教育为补充的教育形式。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政府一直在加大普及力度、优化教育内容和完善教育目标;家长也积极投入为/帮孩子补充德、智、体、美、劳等各式教育内容。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这个方向努力,就是把一个人在思想初步形成前的教育基础做好了。

“终身教育”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在这样的社会中谋生存,也需要持续更新自己,所以在上文提到的一个人在受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还需要接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了现在和未来一个人有更多机会持续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正如你我所见、甚至如你我此时正在践行的,社会中一定比例的人群正在主动或被动的、在不同时间地点、有不同学习内容、不同程度的进行再学习和接受再教育,此后会渐渐全民化和常态化。

以上两个阶段的教育统一于对“一个人本身”的教育且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根据教育培训成果的“转化理论”可以说各种类型、各种环境、各种时期的教育培训都具有增强受教育者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转化,这才是从根部本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现有父母”

……

脑子现在有些混沌,好几方在打架,未完待续……




问题来源:知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教育那点事儿的终极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