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you should, and if you’re brave enough to start, you will. --- Stephan King
5年一个循环
5年前,我还是严重高估了自己的精力。
10年前,我曾经是个Blogger,好能写,写了好几年,还被不少陌生的朋友关注着,后来工作太忙,断更了。5年前开这个号,对我个人而言,适逢一个调整阶段。当时的想法是尽力继续写点东西,沉淀一些内容,去做时间的朋友,也没准儿其他人会需要。
这个朋友极硬核,绝大部分情况下,我更像它的奴隶,忙得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
最近这一半个月,深感身边的团队在日益成长,时间终于肯让我稍喘口气了。“垮掉的一代”这种事情在可见的未来不存在的,一代比一代强。
但的确在这几年里,逐渐观察到行业里一些问题,有些在变成现象。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共鸣,跟大家伙儿聊聊。也在让我思考,接下来5年时间里,除了继续努力工作,我还可以做点什么。
现在啥情况
- 企业卷起来了
哪哪儿都叫着缺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每一个接触过的公司,大到CEO、CTO,小到部门负责人都在问要人。钱好像从来都不是问题,只要人足够强(技术层面、担当层面、创造力层面等)。就我所熟悉的音视频技术行业,入门级别的薪资普遍在30k/m左右,有两、三年经验就可以摸60k/m以上,然而却并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HR找不到,猎头也找不到,自己培养太困难,招进来的人也不满意,人才到底在哪儿。
- 从业者们也卷起来了
很多次,遇到一些候选人,参考着网上一些例子能写出来一些demo程序,或是从github上拿到一些项目能运行起来,就基本上可以判断人可用了。其中真正的原理,好像现在大部分人都不怎么懂了。基础知识的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回报周期太长了,而且基础越不强,很多新东西学习曲线越陡峭。于是造成一种现象,应用工程师越来越多,有创新能力,有拓展能力的人越来越少。绝大部分沉迷在开源项目的编译与应用里,难以继续向前。
- 教育工作者们制造焦虑的能力和动力让人咋舌
K12的战火逐渐地延伸烧遍各类培训行业了,多关注几个公众号,没足够的定力基本上都给这些写手们搞虚了,动不动就是”请做好5年内随时失业的准备“,”被嫌弃的35岁程序员”,等等等等,一方面企业用人越来越挑剔,一方面自媒体、课程售卖者等以制造焦虑为爆点营销手段,和10万+助推器。
更有甚者,培训机构也知道教育这个事情慢,收学员的钱,只是帮助改简历,教你背题、面试,就能面试官。不少企业会发现自己招的人跟面试的人感觉不是同一个人,深受其害。
“教育”这个词放他们身上,有点脏到自己了。
为啥会这样
早年其实不这样的。
我们刚毕业那会儿,用人没那么急功近利,人才培养也有足够的空间。为啥这10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我个人觉得有几个原因:
- 祖国发展太快了,企业还没跟上
我的印象里,2012年以前,外企在国内还是头部的,公司培训和人才识别机制相对健全,mentor带着,也给最大最有价值的压力,一个项目做好多年,里面的关键技术都被参与的几个人榨干揉碎了。解决行业顶尖难的问题,成长真的很快。
环境相对宽松 + 工作挑战极大 + 持续在同一个领域里深挖,这个组合真的是极利于个人成长的(但对公司而言,还不好说是一样结论)。
但是这10年,国内企业快速发展,速度、速度、速度。而国内企业互相竞争压力更大,公司配套大大部分没时间弄那么健全,无限加班、项目对冲、优胜劣汰,企业生命周期那么短,发展速度要求那么高,别说智力跟不上,体力跟不上都不成。这样,一方面能得到成长机会的人本来就有限的,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识别的耐心也降低了非常多。
近些年,情况似乎在慢慢好转。
很多公司实力越来越强,在有一定财力的基础下,对人才培养和挖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和部分企业在企培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可观的。企业在做的事情越来越高精尖,已经可以看到企业对人才的渴望一年比一年强。这个过程会倒逼更多人,在各种渠道的帮助下,会想办法成为更优秀的人。
- 技术人差距悬殊
绝大部分从业者现在还是挺浮躁的。
能力差距放一边,收入、稳定性、对未来的预期等等方方面面差距太大了。做的好的,跟做的不好的从业者收入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很多时候,企业的要求还没到,技术人自己已经把自己吓倒了,拼命的被各种知识付费和快餐式培训收割,学来学去倒是造出来了一堆KOL、KOC。成人付费用户的学习参与度与学完率,低得无法想象,就好像付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缓解焦虑的过程本身,学习提升这个事情太辛苦,选择逃避的人比例极高。
就跟很多人办了健身卡一样的,这也是整个成人与职业教育里无法回避的问题,抵抗惰性,反人性。
另外还得加上知乎、脉脉等这些职场社交平台的加持,平台用户人均百万年薪,故事写的编剧看着都觉得悬乎,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睡不着觉。应该不少人是被他们烫卷的。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动作都是变形的,静不下心来,做不到真正的提升。
- 如何应对技术人员老龄化是个行业新问题
第一代、第二代技术人,开始进入40、50岁的阶段,的确在体力层面无法跟90后、00后新生代抗衡了。与每个行业一样,到一定阶段,就会存在人员转型,人员淘汰。但是也有一批人,能力扎实,经验丰富,但企业没有或不愿意给他们足够的认可。认为这里面老油条比较多,雇佣风险太大。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对从业者,对企业都算是个新问题。
有没有老油条?当然有,事实上还真的不少,坏人也在变老。
如果你是一根老油条,你正在打技术人的脸,你在伤害其他人。企业也需要花时间成本来验证,有些人相比涉世不深的新生代,很可能掌握了丰富的劳动法知识以及多年沉淀下来的各种撒泼打滚的技能,真的要代表所有技术人谴责这帮人,真的会改变很多企业对于人才的判定和认知。
但是!真的更多的是有特别特别好的,各个层次上的工程师,我也有幸跟几位亲密合作过,或合作着。他们思维缜密、经验丰富、耐心处事,可以一敌百。任何公司有这样的员工在,都是极其幸运的。如果你的公司里刚好有这样的人,请爱惜他,他们的忠诚度和能力,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 很多技术的确是越来越复杂了
信息技术其实没有一天不在往前跑的,相比于10几年前,能应用某样技术的难度大幅度下降了(各种框架、开源项目、云服务等的加持),但是深入地熟悉和掌握一门技术,会复杂比较多。
当年很多技术或标准还没有那么成熟,需要跟进的点相对比较聚焦,你可以很容易地赶上世界的节奏,并每天看着行业顶尖的专家是如何推进向前发展的。不深入底层是无法入行的。
相比现在,你可能只需要调用一个云服务,或是下载一个开源项目,照着manual跑一下,即插即用了。至于底下有什么,早有其他人帮你搞定了,所以能做出来各种效果,完全不惊讶。看起来所谓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给人一种再也学不动了的感觉,实际上真的新东西有限。跟上核心技术的脚步这件事,变成了少数人的事业,大部分人,可能连门都摸不着。随着技术越来越精细化,框架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啃这些知识的难度也就越来越高,容易让人半途而废。
最终大部分只能去拼应用,变成个体力活。
我能做点啥
我觉得做为一个技术人,持续提升,终生成长是个基础要求,绝大部分技术人也是乐得如此的,所以大可不必跟着卷。只要:
- 冷静、淡定,社会在越来越公平化,机会也越来越多,相信自己,持续积累大概率会越来越好。
- 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持续提升自己的价值,终生学习,不能动不动就躺那么平,持续投资自己。
- 快不一定快,慢不一定慢,因人而异,行动起来。
虽然力量有限,我觉得我可以做几件事,也没准儿会是有价值的,拉长时间周期,应该值得尝试着做起来。
- 我会尝试把10年前写Blog的劲儿稍恢复一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知识结构中的东西理出来,做成一个或多个系列。自己整理出来以备后用。如果你恰巧觉得有用,那真是非常开心。
- 日拱一卒,温故知新,一味追新的价值未必大,不去盲目追热点,尽可能往深走。
- 不断有公司在要人,如果你在寻找机会,不论你在哪个城市需要机会,请给我后台留言,我尽全力去牵线。
- 如果你是企业方,你的公司在招聘,也请给我后台留言,我也许有你需要的人。
以终为始
目标确立好了,能做的事也许杯水车薪,但我们还是努力要做时间的朋友,而不做它的奴隶。值得花一个五年,去做该做的尝试。如果路是对的,远点儿就不算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