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日记(5)| 彼此,彼此

人,是一个地方最值得回味的风景。来呼市快一周了,接触最多的,除了家居城的工作人员,就是出租车司机。

整个学生年代都在江苏度过的我,自知接受当地语言的能力很一般。小学和中学虽在部队大院长大,但同学大都是附近农村的,说的是当地方言。方话尽管与普通话相距甚远,但耳熏目染,按理说,怎么也能说几句,可我只会说“老笑锅”(男的)、“窝里锅”(女的)这两个简单称呼。

知道自己的语言能力,于是在大学毕业二十周年同学会上,我对舍友说自己回到家乡这么多年依然不会说山东话,没想到,舍友惊讶地说:“你现在说的就是山东话啊!”原来,家乡的语言就潜伏在口腔里,一回到那个语境里,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转换。

就是这么一个只认家乡话的我,却在短短几天内,自己都感觉出,说话时带了点呼市的味道。这儿的人能歌善舞,说话也像他们挥舞的长袖、悠扬的歌声,在一句话的末尾总带着余味悠长。比如“这样”,他们会说成“这样昂”;“好”,会说成“好嘛”。这个味儿,我也不知不觉带上了。

然而,就在我洋洋自得时,家居城的导购人员却经常问:“你们是哪儿人?”我只好老老实实回答“山东人”。得到的响应往往是“山东人好啊!”看来,我们山东人在当地的口碑不错。

彼此,彼此,我在心里说。

我对当地人的好印象,来源于少时的一段同窗友情。在我的散文连载《部队大院的小时光》里,那位叫“伊静”的好友,就在呼市长大。兜兜转转,我来到了她生活多年的地方,而她却早已离开去了很远的南方。前几年,经过一番寻找,我得到了她的电子身份证,然后知道了她住在南方某城市。我没有继续寻找她,就让这段美好的少年友情,永远保存在记忆深处……

话扯远了。再说回当地人给我的感觉。

他们在长相上有着某种相似性。可能任何一个地域的人都是如此,自己觉不出来,但外地人一眼就能看出。在我看来,他们的脸普遍有些圆而厚实,透露着开朗和坦率。

在逛家居城时,每逢最后,先生都要问导购人员要名片。结果人家都会告知:名片没有,加个微信吧。一向说话直接的先生说:“加微信后,别老打扰我们。”对方总是哈哈一笑:好的嘛!……搞活动时,可以发微信告诉你吗?也不行?好的嘛!……

在天色渐暗时,我们又来到一家居城,走进第一家就被里面的沙发、电视柜等吸引,于是停下来细看。两个导购陪着介绍产品。男导购瘦瘦的,穿着姜黄色的衬衣,显得很精神。女导购脸鼓鼓的,老是哈哈笑,说起话整个楼层都能听见。

过了下班点,先生表示歉意,小伙子说没关系,他们下班的时间由顾客定。此时,有些低血糖的先生拿起盘里的小饼干问:“这个可以吃吗?”

他们连连说可以的,就是给顾客准备的。

“没过期吧?”先生打趣道。

“没有,才买的。”小伙子说。

“哈哈,你这叫一一吃果子,嫌果子酸。”女导购笑着说。

“吃你们的饼干,不收费吧?”先生继续。此人自来熟,一贯好开玩笑。

“吃饼干,就得留下买我们的家具,哈哈……”女导购笑成一朵喇叭花。

回家坐在出租车上。司机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后座上坐着一个小孩。

见到孩子就忍不住逗弄一番的我问:“你几岁了?”

“三岁。”

“你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呀?”我望着小孩的寸头问。

没想到这个问题难倒了对方。小孩回头问:“妈妈,我是啥孩子?”

“哎呀,你是小女孩嘛。”

接下来,小女孩靠近我,开始摆弄我左腕上的智能电子表。她对着开关一按又一按,手表屏幕随之呈现不同的画面。她兴趣更浓,又用小手对着屏幕一划一划,画面继续在变换。咦,竟然是这样的,我都戴了半年了,却不知可以这样操作嘛……

车停。小女孩对着我,头一歪,小手摆动:“再一一见。”我才恍觉,目的地已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亲日记(5)| 彼此,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