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便利快捷的时代,论阅读,可说是人人都在阅读,而且达到了以往数代人的极限。
但是若论到读书,那就差得远了,而且会越来越远。
整体下滑,其实是一个世界趋势,就像美国不久前公布的一个数据:
1978年,美国有8%的人表示一年没读过书,而现在,这个数据到了24%。
只是相比之下,我们的读书量在同样的下滑中,还可能远远低于好多国家,就像这个报道的情况:
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人年均7本,日本人年均40本,俄罗斯人均55本。
这种人均,当然如同经济上的人均,是穷人沾了富豪的光,一个数字上的光。有太多的人很少读书,甚至从来不读。
而且因为网络时代的特征,和大众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文学类书籍、纸质书,就更是被人们远远抛开。
看纸质书的人现在就像老古董一样了,功利性、目的性不强的书籍,早就成为无用之书,那么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会让我们失去诸多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大脑功能。我们且来看看国外的研究。
读书,是一项事关大脑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复杂过程,涉及一系列深奥、复杂,并高度可变的技能,耶鲁大学附属的哈斯金斯实验室研究主管Ken Pugh说:
读书是一项很好的认知活动,它能够激活大脑所有的主要领域,促进大脑发育、发展。
阅读,会带来语言、认知、想象、选择性关注、持续性关注等能力的增强,特别是阅读小说,和其他叙事性作品(非虚构、故事类)。
因为就训练想象力和认知方面,其他形式的阅读是做不到的。
这不是说网上碎片化阅读与读书不可并置,二者都有好处,可怕的是彻底放弃读书。
你每天只有那么点时间,可以做些对大脑和教育有益的事,不应该把全部时间都花在网上冲浪上。
耶鲁大学情商中心的研究人员,玛丽亚·尤金尼亚·潘内罗(Maria Eugenia Panero)则说:
读书不只是能增强大脑,还有证据证明,它可以提高情商,增强社交能力。
因为“心理理论被定义为识别他人内部状态的能力,即他们的思想,信念,意图,情感等”,阅读能够参与更多的人生,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增加视角,帮助理解更多的互动角色。
小说远比其他种类更注重人际关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帮助读者感知与自己不同的人的观点、感受、处境与互动方式,从而提高认识和同情的能力。
潘内罗确定这是一场心智的改变,她同时说:
非小说类书籍与小说类书籍不同,纸质书与电子书不同,书籍阅读与看影视,或听有声读书不同。
小说类的原因已经说过,而其他的不同,是因为:
阅读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想象力,而影视类是一种被动的媒介。后者虽然可能提供相似的见解,但无法像书籍那样,提供相同的深度和丰富度。
语言能力代表人的理解、表达能力,是人类智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更多研究表明,读书可以让人拥有更大的词汇量。
而这一点,不但可以增加学习、理解能力,也有助于人们用更好更清晰的方式表达自己,传递情感,从而建立更亲密稳定的关系。
至于纸质书为什么会优于电子书或有声读物这一点,詹姆斯·麦迪逊大学(James Madison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戴维·丹尼尔(DavidDaniel),解释的更加清楚。
丹尼尔长期致力于人类吸收和处理信息方式的研究,他通过测验、研究发现,就理解程度而言,听语音版本的学生,明显比纸上阅读的学生要差。
其原因是,纸质阅读,有为了重读,或考虑、思考句子的停顿自由,它更加走脑走心。屏幕阅读与声音阅读,相对来说,可能并不符合大脑的接收习惯,它要获得同样的效率,需要更长的时间。
实际上听音频和看视频,肯定不如阅读快捷,电子阅读的理解体验,也一般不如纸质阅读。长时间的荧屏阅读会刺激眼睛,分散注意力。
所以丹尼尔最后说:
常识和洞察力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而洞察力是基于我们对增强大脑的了解。
我认为,一个不鼓励注意力,想象力和故事阅读能力的社会,正在失去部分力量。
总结一下:
读书不只是获得知识的渠道,它还能够改变大脑功能,增强语言、认知、社交、想象等能力,使智商、情商双双提高。
文学作品在若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理解力、效率等方面来说,纸质书阅读可能远胜过电子书和有声读物。
那么我们接下来,自己该怎么做,或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就很清楚了。
只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网络时代自有它特殊的特征,这里面只有主次选择,没有唯一选择。
必须读书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左右互搏,既能有所保留、坚持,也能有所适应、发展。
• END •
文/九鸦
图/摄于深圳图书馆
更多文章,见公众号:简装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