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龙八部》更神奇的针灸实例,国医圣手从不在一日之功


比《天龙八部》更神奇的针灸实例,国医圣手从不在一日之功

中医针灸丨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即为针。灸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即为灸。杨继洲针灸,源于衢州,以《针灸大成》为根,经过历代的衢州针灸师们的传承、完善,形成了具有衢州特色的一支中医针灸流派,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出身世家,机缘巧合

在筹备拍摄的期间,得知拍摄对象是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心里有些打鼓。印象中大医院院长级别的人物平时应该是忙到飞起,等闲都难得见上一面。

而一见到金瑛后,顿时安下心来。这个面相温和的中年男人,言谈中透着和蔼,拍摄全程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或许这与中医讲究修身养性有关,金瑛出身于中医世家,小时候是听着长辈治病救人的故事长大的。报考大学时,因为外婆的一句话,从此也走上了中医的道路。

大一开学时,中医学院的系副主任,也是杨继洲针灸的第四代传人王樟连教授来到金瑛班级致欢迎词,得知金瑛是来自衢州龙游的小老乡,很是欢喜,就建议金瑛来跟自己的门诊。金瑛说,“自己很幸运,比其它同学更早地得到了临诊机会。”


学医,靠两条腿走路

大一的针灸专业课程还没开始时,金瑛的老师就已经指导他们练指劲、指力了。练针的传统方法是在折叠得像现在餐巾纸这么小的包样上用毫针练提插捻转,纸板的厚度层层递进,每一层的突破,都会有种脱空感。金瑛说,“扎在皮肤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每一层扎进去的手下感觉都是不一样的,要长期训练练,才能掌握好手感。”

练到一定程度后,先在自己身上试针,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扎,老师则是考验的最后一关。“扎老师”,这也是中医的师徒传承,也叫口传心授。这关过了,才有可能在病人身上扎针。

金瑛自述学习中医是靠两条腿走路:一是学院派教育,二是是传统的师徒传承教育。他至今回忆起多位老师的教导,仍深深地感叹老一辈中医人的严谨与敬业。另外,金瑛还分享了中医的学习途径,一是从经典入手,从难到浅,即所谓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另一种是:从易而难,比如,背诵四小经典中的《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诀》等书籍。

看来,要想做个好医生,势必要有好记性!背诵大量的中医学启蒙著作,在临床上碰到病症时,电光火石的那一瞬间,脑海里马上浮现相对应的诊断方案。不知道医学院的莘莘学子们,是否收获了间接经验?


匚 治病救人,创造生命的奇迹

在90年代末期的某天,一位过立交桥时被大货车撞伤的病人,被120送到医院后,发现其脑部严重挫伤,也就是“半个脑袋都浆糊样”。手术后,病人的半个脑袋摘除了,一直躺在ICU处于昏迷状态,只能靠机器维持生命。

病人一直无法苏醒,ICU的医生请来金瑛会诊,在中医理论中,这一类情况属于“窍闭神昏”,当时,他们采用了醒脑开窍的方法进行治疗,一段时间后,奇迹发生了,病人真的醒了过来!经过持续治疗,病人很多的多项功能逐步恢复,最后达到了基本生活可以自理的水平。病人家属很激动,金瑛则是说不出的欣慰,他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历经数千年传承的中医学的伟大。

94年金瑛来到中医院的时候,当是针灸科算上他只有两位医师,当时应该算是整个医院最边缘的科室。他曾经有机会调到效益好的大科室,最后还是放弃了。他有自己的坚持,“每个人都想多一点收入,我也不例外。但是总觉得自己还应该有点追求。”于是,金瑛在针灸科一待就是二十几年,当年小小的科室,如今已经成为医院的金字招牌,也成为了当地政府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

30年的中医生涯,让金瑛有着很深的感触。从古到今,中医学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手里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发展。而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惟有一个宗旨从未改变——治病救人。

点击图片收获更多感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天龙八部》更神奇的针灸实例,国医圣手从不在一日之功)